世界关公文化网消息:中国著名作家、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修崃荣先生近日发表一篇文章,阐述了新常态下的忠义思想,颇具新意,特摘要发表如下。
谈到关羽,人们都知道除了武圣的桂冠,他还有两道耀眼的光环,那就是“忠义”二字。
有人说关羽“忠义无双”、“忠心贯日”、“赤面赤心”、“义薄云天”……这些话都是对他忠义一生的赞誉。一千多年以来,他既是忠和义的代表,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榜样和楷模。
随着一百多年的西风东渐,特别是“文革”期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乎遭到灭顶之灾,迄今余毒未消。当今,历史虚无主义风行,肢解、抹黑一切优秀传统被当成时髦。可想而知,在相当一部分人心里,以忠和义的标准做人做事的观念早已经丧失殆尽。其恶果是道德滑坡,习俗败坏。
忠为何物,义从何来?我们且从忠义二字的源头说起。
据中国社科院已故研究员胡小伟先生考证,在古代,义字的流行应当早于忠字。尽人皆知孔子提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说到了义字,但没有忠字。不过那个时候的义还是泛指仪表、威仪、仪容、相宜而言。
义字逐渐演变成为人处事的准则,演变成人品道德的评价,甚至成了闯荡江湖须臾难离的潜规则,还应当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墨子身上。大家知道,墨子的学术观点大都与儒家背道而驰。儒家有“天命”说。墨子就有“非命”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墨子就说“事鬼”……
墨子也曾经满世界去宣传他的观点,“非攻”、“兼爱”、“交相利”……到头来,没有哪一个君王或是诸侯接受他的观点。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宫廷和官场不理睬他的劝谏,他的观点却在民间和江湖大行其道,甚至开花结果。尤其是他那一句“万事莫过于义”的名言,一下子就把孔子说的那个义字变成了做人做事的评价标杆和准则。
其实,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平头百姓才希望过安稳日子,才会希望“非攻”。亲属和朋友之间,只有相互“兼爱”才能抱团取暖。因为有了“非命”之说,贩夫走卒也敢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点本事的人就敢“以武犯禁”。于是,“侠”便出现于江湖。
终于,历史在汉武帝时候打了个漩涡,儒家学说堂而皇之的走进了皇家殿堂,一家独尊。而墨子和其他诸子的学说都在罢黜之列,而只有墨子的侠义精神则更深的融入了民间与江湖,成为隐形社会精神支柱。
忠字当初主要用在君臣之间,上峰和部署之间。那时,还没有明确的国家概念,王朝管辖的万里疆域统称为江山或是天下。那时的忠,首先是忠于朝廷,再就是忠于主公,或是称为忠于江山社稷。
左起:中国社科院胡小伟研究员、中国作家修崃荣、中国摄影家、湖北省委统战部海外中心主任朱正明在湖北当阳市关帝古陵前
○ 惟正是忠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董卓专权,忠于朝廷已不现实,名臣武将大都是各找门庭。关羽追随刘备,是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是忠于汉室的。那时,忠于朝廷的大臣被称为忠臣,关羽熟读经书,特别是对《春秋》一书几乎是手不释卷,有些重要章节可以背诵。在他的眼里,汉室江山是正统,做一个忠于汉室的忠臣,当是他的价值取向。自古忠奸如冰炭,他在许田狩猎时看到曹操对天子有僭越行为,就想杀死他,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建安五年正月,关羽被困土山,与张辽约了三件事,其中一条就是降汉不降曹。在曹营,曹操对关羽的恩赐可称史无前例,不管是上马金,下马银,大宴小宴,最终他还是“封金挂印”,保护二位嫂嫂踏上了千里寻兄之路。按理说,曹操对他的优厚远远超过刘备,如果说按着当下流行的“谁給我的钱多,我就忠于谁”的择业观点,关羽对曹操一定会心悦诚服,甘心拜倒在他的膝下。可是,事情的发展只能让曹操瞠目结舌。关羽对曹操的诱惑和拉拢始终不屑一顾。原来,关羽忠于谁的标准绝不是谁给我的好处多,我就忠于谁。在他的眼中,曹操就是一个想要篡权某位的汉贼,绝对不能忠于他!
事实是,曹操給了关羽史无前例的礼遇,关羽却毫不动心,一定要去追随寄人篱下的刘备,不光是为了当初的承诺,更说明关羽对忠于谁是有明确选择标准的。
他的标准很简单,谁忠于汉室江山,我就忠于谁。这样的忠,可以称之为“忠贞”。(贞,也可以解释为正字,)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惟正是忠”。
正,在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一切解释都必须符合那个时代的主流和真理。封建制度提倡“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在今天看,就是愚忠。警卫员帮助首长老婆杀死外国人,不仅是愚忠,而是为虎作伥。黑道团体讲忠,传销组织也讲忠。他们在内部要求所有成员都要忠于首领,对外却干尽坏事,忠于这样的团体和首领也是愚忠,甚至可以说是“傻忠”。黑道江湖的忠,和关羽的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他们扯上关羽,明显地就是“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
面对今天的现实,我们依然可以运用“惟正是忠”来遴选我们忠于的目标:
我们的党伟大、光荣、正确,我们就应当忠于她!
我们的国家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她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和谐,正带领着我们实现“中国梦”,这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我们应当忠于她!
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是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我们也应当忠于她!
说到企业,想起一个故事:前些天,在一个饭局上,一位年轻人说起他的苦闷,他的老板待他很好,薪金也很优厚,但是,他发现老板在偷偷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怎么办?还要不要跟着他干?
我就给他讲了关羽“惟正是忠”的故事。还告诉他:“不要在乎跟着他能挣多少,而在乎他是不是干正事儿”。
隔了几天,他的朋友告诉我,他辞职了。
我打心底祝贺他!
○ 为正而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则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在两千多年前说的这番话,激励和教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维护真理和正义不惜以命相搏,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
关羽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义绝”,纵观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做到了“仁至义尽”。他年轻时杀恶霸救民女,是除暴安良的侠义;在许田会猎时欲杀僭越的曹操,是谓忠义。
建安二十四年,那时,他已年近六十,当是人生暮年。他随刘备东征西讨三十余年,汉室江山易然控制在曹操手中。当时,世人皆知的是,为了篡夺皇位,曹操无故杀死伏皇后和两位皇子。为当国公加九锡。设计毒死了劝谏他的汉书令荀或。他飞扬跋扈,独断朝纲。戴与皇帝一样的帽子,乘与皇帝一样的龙撵。他安排心腹士兵七百多人,日夜驻守皇宫,以监视汉献帝……林林种种。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关羽尽起荆襄之兵北伐曹操,为的是消灭曹操集团,一统汉室江山。这既是大忠,也是大义。最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兵败麦城,他拒绝了东吴的劝降。在临沮被俘,英勇就义。
自古以来,大一统是就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期盼。国家四分五裂,百姓必遭涂炭。关羽以花甲之年率军激战疆场,最终倒在了实现大一统的路上,其心、其志可歌可泣!
关羽一生充满忠义与侠义,为官在任他体贴下属,关心百姓。这一点我们可以用吕蒙的话来证明。吕蒙对孙权说:“羽治荆州,恩信大行,兼治有功……不可图也。”意思就是说,关羽在荆州将近十年,对百姓有恩有信,治理十分成功,靠打是打不下来的。一个历史名将,能得到偷袭他的敌手这样高评价,实属不易。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关羽秉承的忠,是“惟正是忠”,它秉承的义。是“为正而义”。
“结拜”始于东汉,兴于两晋,盛于隋唐大致无误。民间江湖相互结拜称兄道弟,是为了抱团取暖,相互照应。而官场和庙堂中人一旦结拜,就会被怀疑是结党营私。因为他们手中都掌握着各种权利,一旦成为异性兄弟和“手足”便可让各自手中权利无限膨胀,乃至公权私用。用今天的话讲,义字进了官场,就是拉山头、搞宗派、成为帮伙小团体,权利互用,必然成为官场大忌。
刘关张是结义在先,闯天下在后。不久,刘备当上了平原相,进入了官场序列,关、张只能站立左右,除了兄弟相称,再不能平起平坐了。刘备在公孙瓒处结识了猛将姓赵名云,字子龙。两人一见如故,亲热无比。但因为刘备已经身居官场,而且还要向上爬升,两个人再好,也不能结拜。刘、关、张三人始终兄弟相称,而赵云一辈子都得管刘备叫“主公”。
这是结义不进官场的一个典型例子,
近千年来,江湖黑道、黑帮、黑团伙也一直打着关公忠义的旗号招摇撞骗。黑道首领对外可以杀人、贩毒、贩军火。对内却供着关公像,还要大讲忠心、义气,为的是让团伙成员对他忠心耿耿,并且能够“两肋插刀”。实际上,这一切与关羽秉持的侠义、忠义、“为正而义”完全背道而驰。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神仙旗帜,干着魔鬼勾当”,与关羽精神毫不相干。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把他们排斥在“惟正是忠”、“为正而义”的大门之外。
关羽的忠义观历经千年传承,用现代的眼光看,毅然可圈可点。其忠贞正义的一生不失为中华民族优秀榜样。用“忠贞”、“正义”取代封建时代的泛忠和泛义。“惟正是忠”,“为正而义”当作鉴定人生为谁忠?为何义的试金石,还是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如果人人都记得住“忠贞”、正义“也就是”“惟正是忠”和“为正而义”,并践行之,中国乃至世界的前景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