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关帝文化

福建东山:一炷清香佑两岸......

2014-12-01


世界关公文化网综合消息:据《福建日报》近日报道:“没有哪座关帝庙像东山关帝庙一样,与台湾的关系如此密不可分。这座峙临海峡、香火延播宝岛的巍峨殿宇,每章历史都翻滚着台湾的风云,每段岁月都涌动着台湾的潮汐。” 


 

1987年,时任厦门市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和妻子彭丽媛,在福建东山岛武圣殿前留影(福建媒体供稿)

 

东山岛民众簇拥关帝像巡游,海岛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朱正明摄影)

  

郑成功上香求得上签

“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唯公号帝君。”在福建东山岛铜陵镇岵嵝山东麓,倚山临水建有一座关帝庙,隔海直望台湾。

这座面积只有680多平方米的关帝庙(上图)为大陆四大关帝庙之一,历史可以上溯至唐朝。“关帝信仰在东山,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东山关帝庙理事会庙务负责人林定杰说。

据史料记载,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大唐将领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64姓将士开拓闽南,建置漳州,驻军东山岛。为安抚将士,从家乡引来关圣帝君香火。

关帝信仰在东山的广泛传播则起自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其时江夏侯周德兴率兵来东山建铜山城设水寨以防倭寇,为安抚官兵情绪,在东山建关公祠,“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后几经改建修葺,于今香火渐盛。

肃穆庄严的大殿正中供奉关帝金身神像,神龛金漆木雕,光辉夺目。座前两边奉立跟随关帝左右的周仓、关平、赵累、王甫四将雕像。上悬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鎏金大匾。祀案上置放一只清光绪年间,由台湾宜兰礁溪信众敬送祖庭的双耳兽头鸡血石雕大香炉。

民族英雄郑成功驻守铜山时,曾到关帝庙进香。相传,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在东山关帝庙上香求得了上签,因此更加坚定了他收复台湾的决心。不到一年时间,郑成功便如愿收复台湾。此后,东山岛子弟也踊跃随军赴台,为日后开发台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山岛武圣殿供奉的关圣夫子(朱正明摄影)

 

东山岛举办海峡两岸关公文化节,东山少女为关公敬献寿桃(朱正明摄影)

 

黄道周对联解谜

东山旧称铜山,这座面积194平方公里的海岛,是大陆第六大岛,福建第二大岛。历史上东山既是海峡西岸的兵戍重镇,又是东南沿海对台对外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它与台湾一水相隔,距澎湖仅98海里,是大陆靠澎湖最近的地方,因此,东山关帝庙历史上一直是“澎湖善信之宗教生活重地”。

据两岸地方史志资料及民间所载,明嘉靖年间,朝廷复设澎湖巡检司,东山关帝庙的香火就随之传入澎湖。清康熙三年(1664),明宁靖王朱术桂从铜山东渡入台后,又在台南王府中仿造东山关帝庙,供官员祭祀,称为祀典武庙,俗称“大关帝庙”,这是全台湾关帝宫庙的“龙头老大”,是南明政权最后在台湾建祀的“皇家武庙”,为全台湾十六处一级文物之一。此外,高雄文衡殿、台中圣寿宫、宜兰礁溪协天庙等台湾“老字号”关帝宫庙,也都是闽南百姓和铜山军民从铜山关帝庙分灵过海,或为铜山军民入台所建。

在东山关帝庙主殿的石柱上悬挂一副明武殿大学士黄道周题写的对联,上联是“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下联是“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1990年7月,台湾宗教咨询委员李炳南教授到东山关帝庙考察,当他看到黄道周为关帝撰写的长联真迹时,恍然大悟道:“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源于此!”原来,台湾许多关帝庙“克隆”黄道周撰写的这副关帝联,原先不知出于何时何地何人所撰,李炳南教授东山岛之行终于觅到了谜底。这副对联也是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庙的香缘祖庙的历史明证。

 

大陆神像访台首例

在东山关帝庙,供奉着两尊关帝神像。前面一尊称“镇庙神”,面如重枣,眉似卧蚕,是按《三国演义》中关公的形象雕成。后面一尊则坐在轿子里,是可以搬动的,每逢关帝寿诞期间,轿子里的关帝君就会被信众请出来,在东山的大街小巷巡游,以示恩泽百姓。

1995年1月11日,铜陵关圣帝君应台湾基隆普化警善堂邀请首次赴台巡游。当时,东山关帝神像抵台,奉祀在基隆警善堂关帝庙。台北信徒关勇雄携夫人和儿子前往朝拜,跪在关帝面前叩求祈一对圣杯,结果有一个杯直立着,称作竖杯,全台轰动,认为这是出侯入相的圣杯,感戴关圣神灵。访问团在台湾台中圣寿宫、宜兰礁溪协天庙、嘉义镇天宫等多个宫庙参拜时,都出现发炉祥光(即仅一支香的香炉升起一团圣火,俗称发炉,寓吉祥之意),全台媒体争相报道。

东山关帝先后巡护了基隆、宜兰、台中、高雄、台南、桃园和澎湖等地;原定在台湾驻跸1个月,由于广大信众一再请留,关帝金身在台湾巡安长达半年之久。东山关帝赴台鉴醮与巡境,是大陆神像访台首例,开启了两岸分隔四十多年后宗教直航首举。

林定杰告诉记者,在2010年和今年的9月,东山关帝神像又先后赴台巡游。而自1991年起,东山每年都举办关帝文化节,是大陆举办届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涉台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台湾信众前来进香朝圣。东山关帝庙和关帝文化成为沟通两岸民间往来的情感桥梁。

 

跨越海峡的情感桥梁

历史上,东山是倭寇经常袭扰的地方。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铜山(东山)筑城御寇的同时建祀了关帝庙,希冀关帝神灵庇佑戍海官兵和岛上百姓。而东山人自幼就要佩带关帝香火护身符。凡是出门,无论远近,更需携带关帝香火以保平安。从明代开始,由于列强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台湾逐渐成了保护民族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焦点。关帝自然也就成了海峡两岸军民抗击外敌,维护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的保护神。

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由于历史原因分隔对峙。几十年间虽然阻断了两岸的往来,却不能隔断两岸同胞对关帝的信仰崇拜。1987年,两岸关系解冻后,跟随着回乡探亲的脚步而来的,是涌向香缘祖庙的祭祀香火。1988年,台湾高雄文衡殿即组团率先回东山谒祖进香,并奉赠给东山祖庭一方“追溯谒祖”匾。此后,东山关帝庙神像又应邀赴台巡境,成为大陆神像访台首例,开启了两岸分隔四十多年后宗教直航首举。

正如东山县政协副主席刘小龙所言:“没有哪座关帝庙像东山关帝庙一样,与台湾的关系如此特殊,如此密不可分。这座峙临海峡、香火延播宝岛的巍峨殿宇,每章历史都翻滚着台湾的风云,每段岁月都涌动着台湾的潮汐。东山关帝庙永远焚烧着两岸同胞共祀的香火。”

(文: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