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为纪念关公灞陵桥辞曹挑袍而建的河南许昌关帝庙,是全国与关公真迹有关的八大关帝庙之一。
在许昌市城西石梁河上,有一座青石砌成的拱桥,这就是灞陵桥。看起来,灞陵桥就是一座普通的桥,桥两端杨柳依依,桥下的河水平静舒缓,但桥头关羽纵马横刀的雕塑,让人感受到了灞陵桥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许昌,关羽灞陵桥辞曹挑袍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击败刘备,下邳之战收降关羽。曹操敬重关羽,为其加官晋爵,关羽不为所动。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后,数次去拜辞曹操,但曹回避不见。关羽思兄心切,只得封金挂印并留书信一封,然后护送刘备两位夫人往河北而去。
信中写道:“某昔受降之日有言曰,主亡则辅,主存则归,新受曹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留所赐之赏,尽存库封缄。”
关羽行至灞陵桥时,曹操赶来为其赠袍饯行,关羽疑其有诈,没有下马接袍,而是立马桥头,用刀挑袍披于身上,长揖而去。接下来的过关斩将,是关羽一生辉煌的起点。
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此事。
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清许州知府甄汝舟写道:“野水洄堤浸柳条,道旁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灞陵桥)。”
可惜的是,1962年灞陵桥毁于洪水,如今的灞陵桥为遗存复制。1991年,文物部门对原桥遗址进行挖掘清理,发现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为明、清建筑。
后人敬重关羽忠、义、仁、勇,于清康熙年间在灞陵桥西建了这座关帝庙。关帝庙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御桥、山门、仪门、拜殿、汉寿亭侯大殿、春秋阁等次第增高的建筑。身临其境,红墙灰瓦,古柏森然,让人对关羽油然产生敬意。
记者看到,山门飞檐斗拱,檐下柱间为透雕,祥龙浮云、缠枝牡丹、龙戏牡丹等图案精雕细琢,色彩艳丽。
拜殿是中轴线上的最大建筑,为清代康熙年间所建。
汉寿亭侯大殿为硬山式灰筒瓦顶,梁架彩绘,檐下绘三国故事图案。大殿中间为关羽骑马的彩色塑像,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眉宇间正气凛然,英气逼人。
春秋阁上层檐下有透雕花草图案,刀工精细,又施以重彩,十分华丽。
一楼是关羽秉烛夜读《春秋》的彩塑,关羽身穿盔甲,左手拿书,右手捻着胡须。左有关平手捧汉寿亭侯印,右有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侍立。
关羽降曹后,在路上馆驿安歇时,曹操安排关羽和刘备的两位夫人同住一个房间。为了避嫌,关羽让她们在里屋安歇,自己在门外点起蜡烛,夜读孔子的《春秋》。夜读春秋、灞陵挑袍,许昌关帝庙记录了关羽的历史片段。明代书法家、文学家文征明写道:“有文无武不威如,有武无文不丈夫。谁似将军文而武,战袍不脱夜读书。”
与一般庙宇不同,许昌关帝庙处处可见帝王才能享受的“九五之尊”规格。山门前是条石铺面的御桥,这是帝王殿宇的象征,桥两边望柱雕刻着石狮等动物图案。山门为九排九行的铜钉,这是帝制的“九横九纵”级别,象征“九九归一,九九至尊”。
关帝庙的第二道门是仪门,过去,百官到此拜谒关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进入此门。仪门为三个入口,中为雉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右为文经门,专供文职官员进出;左为武纬门,供甲胄之士进出,而庶民百姓只能从两边的垂花门进出。
许昌关帝庙现有明、清时期的碑碣50余通,其中有几通碑刻尤为珍贵。
据许昌市灞陵桥景区服务宣传科科长温静介绍,明末总兵左良玉手书的“汉关帝挑袍处碑”和明嘉靖年间复刻唐吴道子画的《关王辞曹操之图》碑,为灞陵桥遗存。这两通石碑原立于灞陵桥桥南和桥北,为国内独有,其中,《关王辞曹操之图》碑中所画关羽神态生动自若,勒马挺风,威武勇猛,令人望而生畏。画技娴熟,雕刻精美。
许昌市文物工作队的王芳认为,许昌关帝庙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也是中原地区较大规模的庙宇。它犹如一座集地域文化、古建筑群、碑刻、雕刻艺术和民风民俗于一身的文物博物馆。2010年4月4日,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参观了许昌关帝庙后,称赞它保存完整、内涵丰富,是一处“有声有韵”“形神兼备”的文物。并手书了“关帝庙”三字。
文化的碎片
从清康熙年间到现在,许昌关帝庙历经维修和扩建。许昌关帝庙的一通清代《创建关帝行宫挑袍碑记》记述,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许州知州甘文炳倡导,绅士王弘道捐地29亩,八方捐资,建成关帝行宫,后称“关帝庙”。到了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官府对关帝庙的照壁、四周围墙、头、钟楼、鼓楼,全部进行了改建和扩建。那时,经过近百年的修建,关帝庙已由初建的29亩扩展到50多亩,殿宇巍然,楼阁耸立。1945年,许昌关帝庙被国民党军队占用为伤兵医院,部分建筑被毁。
76岁的周保德,家住关帝庙附近。据他介绍,关帝庙内原是碑碣林立,古柏参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建筑被拆,两棵成人合抱不住的古柏树被砍,一些碑碣也被附近的村民拉走。
1983年,当地政府拨款对关帝庙古建筑群进行了抢修。1985年,河南政府拨专款对九殿一阁进行了全面修缮。
2000年9月25日,许昌关帝庙被公布为“省保”。2006年,当地政府对关帝庙部分建筑再次进行维修。
许昌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撒满了三国文化的碎片。关帝庙是许昌三国文化的一个亮点,它所蕴含的文化以关公挑袍的典故为主线,它与灞陵桥一起,成为这块土地文化的主要载体。1994年1月,许昌关帝庙被列入中国文物古迹游三国战略旅游线。
日前,许昌关帝庙晋升为“国保”,这又给许昌的三国文化游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许昌关帝庙大殿立有曹操与关羽的塑像,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关羽死后的1600余年间,他被15位皇帝追封20次之多,侯而公,公而君,君而王,王而帝。关羽还被称为“商关公”,许昌关帝庙的一通石碑揭示了关公文化的商业内涵。关羽是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关帝庙遍及四海。一尊尊关公圣像,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敬关而未贬曹
在人们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奸贼。但在许昌关帝庙,或许能颠覆人们的这种传统思维。
在汉寿亭侯大殿内,立着关羽的塑像,左侧是刘备两位夫人坐在车辇中的塑像,而右侧立着曹操的塑像。曹操双手抱拳,向关羽道别,马前是两个手捧金子等物品的随从。再现了关公辞曹的场景。
不过,与关羽威武高大的形象相比,骑在马上的曹操显得矮小。
三国中,笃信忠义的关羽与曹操的交际颇多。用今天一句时髦的话说,曹操是关羽的粉丝。
关羽年轻时投奔刘备,至死不渝。灞陵桥上,关羽辞曹,既表现了关羽的“忠义”之情,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的爱才之心,以致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死时约56岁。获知关羽的死讯后,对其敬重有加的曹操以诸侯礼厚葬。
历史上的曹操,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是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蔑视传统道德,但一生未敢篡汉,他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却屠城徐州、彭城、邺城,官渡之战杀降八万,可谓残暴。
在这里,曹操是一个诚信、惜才的政治家,形成了“天下关庙皆贬曹,许昌关庙独奉曹”的独特文化现象。
许昌市灞陵桥景区服务宣传科科长温静告诉记者,清朝康熙年间建关帝庙时,就在大殿内同时供奉关羽和曹操的塑像,300多年来未曾改变,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追封无数
关羽死后,褒封不尽,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
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后主刘禅追谥其为“壮穆侯”。
在短短的21年内,宋徽宗赵佶追封关羽多达4次,由侯进公,由公进君,由君进王。
宋亡之后由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文宗于天历元年(1328),给关羽的封号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封关羽为帝始于明代。明朝中后期,朝廷下令将全国的关庙一律改称“忠武庙”。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神宗朱翊钧进封关羽为帝,关庙的称谓亦由“忠武”改为“英烈”。万历四十二年十月,朱翊钧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清朝乾隆皇帝时,关羽的封号被加为“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共有24字,比历代表彰尤著,连清室的皇宫里也供起了关羽的神位。
就这样,关羽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而孔子殁后,至唐朝时才被封为文宣王。
关羽也是唯一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佛教把他当成是护法。道家儒家把他当做“忠义”的象征,尊称为“关圣帝君”。
后人认为,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著称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
“商关公”
关羽的清白之举和诚信为本的人格力量,也得到商人们的推崇。他们祭拜关羽,就是为了倡导“诚信为本、义中取利”的商业精神。即使今天在许昌,一些宾馆的案桌上仍摆着关羽的塑像。
值得一提的是,许昌关帝庙的一通《移集呈稿》碑,揭示了关公文化的商业内涵。
1985年,文物部门修葺关帝庙时,发现了一块清代同治十年刻立的《移集呈稿》碑刻。小楷书写,全文共360个字。1994年9月3日,日本常叶学园浜松大学三国文化考察团团长、《三国志事典》作者立涧祥介一行游览许昌关帝庙时,称赞其“为研究关羽文化的商业意识,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据许昌市文物工作队的王芳考证,《移集呈稿》碑揭示了关帝庙与集市贸易的关系。碑文记载孙家保两处设集,终因缺乏精神支柱,“买卖不成”、“生意日渐淡薄”、“诚恐久而废弛”、“有亏国课”。许昌关帝庙重修之后“鸟革翚飞,金碧焕然,而河中商客之船亦接续而至”,市场繁荣。于此设集,进入市场,生意自然兴盛,逐渐形成商品交易市场,成为商业活动中心。这使关羽在士关公、将关公、侯关公、王关公、神关公、圣关公的诸多称谓中又多了一个“商关公”的称号。
另外,碑文所载也为研究清代许昌的税收制度和市场管理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武庙遍天下
建庙立祠,大都源于宗教信仰。然而在中国,却有两大庙祠不是出于宗教信仰,而是出于一种文化方面的崇拜,这就是遍布天下的祭祀孔子的“文庙”与祭祀关羽的“武庙”。据说,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关帝庙有几万座。
洛阳关林庙是关羽头定洛阳,湖北关陵是关羽身在当阳,山西关帝庙是关羽魂归故里,这是全国三大关帝庙,而许昌关帝庙是为关羽辞曹挑袍而建。
为鼓舞戍边将士之民族精神,旧时在中国边陲和重要关塞,也建有不少关帝庙。
如北京长城居庸关关王庙,丝绸古道关帝庙,长城尽头的嘉峪关关帝庙。在中国版图最西边的新疆伊犁,也建有数处关帝庙。东南沿海的福建东山岛,明朝守岛将士就在那里建起了关圣殿。
除了国内众多的关帝庙外,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如美国纽约、旧金山,日本神户、横滨、长崎等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有关帝庙。
关帝庙宇为何遍及四海?清代著名学者毛宗岗认为:“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