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关帝文化

台湾与东山岛的关帝缘

2012-11-21

世界关公文化网消息:今天,本网全文发表福建东山岛林长华先生的文章,与海内外朋友分享——

文有文庙,武有武庙。文庙供奉的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而武庙供奉的是可与孔子比肩齐名的关公。在台湾有大大小小近千座武庙(即关帝庙),这些关帝庙就是古代从海峡西岸东山岛分灵而来的。

关帝信俗奇观一脉相承

风光旖旎的东山岛是台胞重点祖居地,这座名闻遐迩的关帝庙,号称全国五大关庙之一(其他四个为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和荆州关帝庙),被誉为“海峡第一关庙”。东山岛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洪武20年(公元1387年),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台湾关帝庙(宫)的香缘祖庙,信众遍及全台。《台湾寺庙大观》中记载:“全台关帝庙都是明、清时期从闽南东山岛的铜陵关帝庙分灵过去的。”

1995年1月11日,东山岛关帝神像出巡台湾半年,首开直航台湾之先例,被台湾媒体称为“海峡春回暖,破冰使者来”。当时台湾《中央日报》报道说:“东山关帝庙主神关圣帝君应邀出巡台湾,引得岛内数十万信众,全岛轰动。此乃四十多年来大陆神像跨越海峡之首例。”2009年10月29日,应台湾高雄县东照山关帝庙的邀请,东山岛关帝神像再次赴台湾进行为期3个月“出巡”。1992年至2012年,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连续举办了21届。每一届都有大批台湾和海外信众前来东山岛谒祖祭拜,连战、吴伯雄、江丙坤、宋楚瑜、王金平、廖正豪等政要名人连续多届为关帝文化旅游节题词或赠匾。2005年11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将东山岛关帝民俗文化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东山关帝文化节被国台办列为全国对台交流重点项目,成为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交往、和平发展的重要平台,也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台湾朝拜团在东山关帝庙虔诚祈祷

 

东山关帝庙香火鼎盛

 

东山岛姑娘在关公文化节为关老爷敬献寿桃

 

在东山岛遥望大海

 

湖北省海外联谊会秘书长培训班赴东山岛朝圣


自古以来,台湾各行各业几乎都崇拜关公。在拥有2300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在台湾许多家庭乃至商家企业,常可看到厅堂正中的“头条”位置都是让关帝像、关帝联给占据着。过年过节以及农历五月十三关帝诞辰,台湾信众都要隆重备办牲礼,虔诚地在关帝像前顶礼膜拜,借此机会祈求关帝“关护”家庭、事业、前途、健康等等。台湾这种奇特的关帝文化信俗与香缘祖庙所在地东山岛百姓自古共奉关帝为祖,“户户皆挂关帝像,家家都是关帝庙”的信俗奇观一脉相承。两地民众有共同方言、文化传统、习惯心理以及共同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组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

两岸关帝崇拜如出一辙

关帝崇拜热不仅有着悠久历史,而且有其历史背景的衬托。关羽生前最大的官衔不过是“前将军”,最高爵位不过是“汉寿亭侯”,并不怎样显赫。可是到了宋朝,他的地位骤然上升,被宋哲宗封为“显烈王”,宋徽宗又封他为“义勇武安王”。特别是罗贯中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诞生,塑造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走单骑、义释曹、囚于禁、淹七军、读《春秋》、赋诗竹等令人感奋的壮举,使关公的地位跃居历代名将之上,成为“古今第一将”,正如一副关帝联写的:“汉朝忠义无双士;千古英雄第一人。”

自宋代起,历代君王授予关羽不少“荣誉称号”。明代明神宗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清末的光绪皇帝那里,加封给关公的封号最长:“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共26个字,采用了最美好的文词,超过了前代任何王朝。明清时期,关羽封“帝”后,所建关庙均称关帝庙。由于皇帝的推崇,关公成了国家级的神祗,完成了他“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由人而神的改造过程,儒、释、道三家也争相把关公拉进自己的教门,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关公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可以说,他是我国民间诸神中威风八面的保护神,受到朝野官民的普遍祭祀,被称为“武王”、“武圣人”,与“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关帝文化是海峡两岸儒家传统文化核心“大一统”、“致人伦”爱国爱民思想和“忠、勇、仁、义、礼、智、信”道德精神的集大成体现,同时兼容了道教和佛教的文化思想内涵,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千百年来,关帝已成为朝野上下共奉、三教九流同尊、四海五洲华人皆祀的万能之神。关帝崇拜至今已成为一种超国籍、超民族、超时代、超阶级和超信仰的价值趋同的文化现象。台湾和东山岛关帝文化独具闽南区域特色和海洋文化特点,集中、典型地展示了海峡两岸地理、血亲、文化、经济与政治军事诸方面的关系,更是蕴涵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大积极意义。

台湾关帝崇拜根在东山

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写到:“关帝庙,被称为‘武庙’,以激发忠诚义勇之气……以前,关帝庙有官建和私设两种。”可见,关公的祠庙香火在台湾十分旺盛。关帝在台湾还被当成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佑商贾等“万能之神”。

   台湾渔民对关公倍加崇拜,这有其特殊原因,台湾四围皆海,历史上多以捕鱼为业,由于古代科技落后,渔民常遭台风海啸袭击,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故有“行船跑马三分命”之说。台湾渔民历来以兄弟伯叔相称,他们需要人与人之间有一种“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义气,以能同心协力与无情的灾害抗争,这与关公的“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忠义思想正好合拍。因此,渔民要比其他职业的人更加崇拜关公,渔家人也更为豪爽,更重义气。

   远古时,东山岛因海退多次出现与台湾连成一块的景象,形成横亘海峡的“东山陆桥”。史前人类就曾通过陆桥将古老的文明传入台湾。宋代,东山岛守兵与元兵激战不敌,败退台湾,和当地土著人共同拓荒垦业。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东山岛子弟踊跃随军赴台,为开发台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山岛人向台湾移居时,大都遵循着一个习俗,离开前习惯到岛上的关帝庙进香朝拜,祈祷圣帝庇佑或祈赐香火,分灵崇祀,并将关帝庙的香火袋挂在胸前或奉在船上,祈求庇佑。到台湾后,就在当地建庙奉祀或者在家中供奉关帝。在东山岛关帝庙主殿,有明末著名书法家、理学家黄道周撰书的木刻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台湾许多关帝庙里也有这副从东山岛祖庙传去的对联,可见两岸关帝庙香缘源远流长。1990年7月,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炳南教授亲临东山岛关帝庙考察,当他看到黄道周撰写的这副关帝楹联真迹,慨然断言:“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源于此。”原来,台湾许多关帝庙楹联与黄道周撰写的这副关帝联大同小异,原先台湾信众不知出于何时何地何人所撰,李炳南教授东山岛之行终于觅到了谜底。

   历史上,东山岛与台湾两岸海运业十分发达。明万历年间,有位陈姓船主将船中奉祀的关帝神像送到台湾凤山(现高雄市)并建文衡殿,成为台湾南部最早关帝庙。清嘉庆年间,东山岛关帝庙分灵到台湾北部,在礁溪建庙供奉,成为台湾北部最早的关帝庙。随着垦拓事业的发展,村庄社落不断出现,台湾关帝信仰文化也从县城乡镇传播到僻远的渔区,直至遍布全台湾,成为位列全岛第二位的文化信仰。不仅如此,明末清初台湾许多地方修建关帝庙还特地到东山岛请泥水匠、雕塑家。

今天海峡两岸科学进步,社会昌明,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照说人们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应该早已替代陈旧的崇信。但是两岸关帝信众认为,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忠、义、勇、孝、悌、信的传统美德。它不仅符合了封建礼教所奉行的道德准则,同时也是平民百姓的一种基本的做人道理。尽管抹上了一层封建色彩,但是关公这种人格力量、风骨和气节多少在驱使着炎黄子孙胸怀民族感、爱国心,难怪乎他们对关公寄予无限的崇拜、由衷的仰靠、慷慨的敬奉,以至乞求他“神灵”的护佑。促进和增强两岸同胞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新价值和新作用,这正如于右任先生生前为关公庙的题联中所说:“‘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摄影:朱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