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关公文化网按:天山,横亘于中国大西北的新疆境内,莽莽苍苍五千里,雪峰高耸,大气磅礴。天山南北的广袤土地上,繁衍生活着维吾尔族、汉族、回族、锡伯族等勤劳善良的人民,且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关帝文化。
中国摄影家、湖北省委统战部非洲商会秘书长、世界关公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朱正明不辞辛劳,远赴新疆天山各地,寻访拍摄天山关帝文化风情。现陆续发表,敬请海内外钟情关帝文化的各界朋友分享。
奇台县城大街尽头,就是苍茫的天山雪峰
奇台东地关帝庙,掩映在榆树环抱之中
东地关帝庙大殿前的古榆树和艳丽的花儿
东地关帝庙大殿
东地关帝庙守庙老汉吕振国向我们介绍大庙珍贵壁画
摄影家朱正明向东地关帝庙吕振国先生赠送世界关帝圣像和关公唐卡
东地关帝庙山门
东地关帝庙雕梁画栋的大戏楼
东地关帝庙内的鲜花开得正艳
奇台县城内的犁铧尖关帝庙大殿
犁铧尖关帝庙护庙老汉樊存荣
奇台考古学者魏大林讲述天山山脉的关帝文化
从巴里坤出发,顺天山西行300多公里,就到了奇台县。
清代,关帝庙遍及新疆各地,府县城堡,村镇山谷,穷乡僻壤乃至驻军营地无处不有。因历经战火,又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大多关帝庙已荡然无存。奇台县东地古村的关帝庙,又称乾隆大庙,是北疆地区保存完好的一座关帝庙。
大庙位于奇台县城东20公里,地处通往蒙古国的古驼道、东地乡十六村,故称东地大庙。守庙老者吕振国先生向我介绍,这片建筑群落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动工兴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完工,共建成关帝庙、娘娘庙、城隍庙,三座庙殿坐北向南,布局连贯,主体建筑为关帝庙。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续建了圣贤殿、戏楼等配套建筑。同治四年,城隍庙、娘娘庙因战火焚毁,唯独关帝庙留存。光绪十八年(1892),当地百姓捐款兴建,恢复了早年容貌英姿。
吕老汉告诉我们,庙殿群落1989年定为新疆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属自治区文物局管辖。近几年,政府投资重建了山门、钟鼓楼、大戏台,占地达14000多平米,其中关帝庙占地800多平米。
关帝庙大殿门柱上,有楹联一幅:德配天地千古圣,志在春秋一完人。我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就不敢称自己为“完人”,俺天山脚下的父老兄弟们敬奉关老爷为“完人”,可见西域民众对关公的敬仰之情!大殿内,供奉关公、关平、周仓金身,两旁是三米见方的壁画,单刀赴会、夜观春秋、桃园结义等三国故事布局精密,画工细致,是清代中原汉文化传入西域的精品,堪称新疆庙宇之艺术瑰宝。
吕老汉介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初,大庙每年都要举行盛大庙会,其中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庙会最为隆重,延续四五天,几十里外的民众香客聚集东地,朝拜关帝,观赏大戏,各路商贾洽谈贸易,蒙古民众也赶来以物易物。
我看到,关帝庙前栉风沐雨300多年的古榆苍劲挺拔,遮荫蔽日,为大庙增添了古老神秘的气氛。殿前种植八瓣梅、馒头花,花的名字不怎么优雅,花儿们却开得十分娇艳。
守庙老汉吕振国是山西吕梁人,祖辈在唐朝就跟着驼队来到了天山脚下,他今年62岁,东地十二村人。平时,大庙两到三人看管就可以,忙时需增加到八九人。
在奇台县城的犁铧尖广场,也有一家关帝庙,建于清光绪年间。2006年民间筹资近5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2007年定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庙殿四周是繁华的街市,在一片现代气息中矗立的古式建筑格外显眼。殿内供奉关公、关平、周仓塑像,殿侧彩绘关公故事图,因是新近描绘,且画工一般,与东地大庙壁画相比,就逊色很多了。管理庙殿的老汉樊存荣是甘肃人,到新疆已历经几代了,他原在奇台农村种地,后来找到这里,管理者见樊老汉朴实可信,就留下为社区烧锅炉,代管关帝庙。
奇台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王殿录,带我找到了奇台考古学者魏大林。魏老的父母是荆楚人,1957年随王震将军远赴新疆垦田,魏大林随父母来到了天山脚下。魏老告诉我,犁铧尖关帝庙建于清光绪21年(1896年),当时正值古城商业鼎盛时期,奇台又是屯兵之地,为了确保边疆安定,消除分裂,大量清军屯守古城,关帝是民族英雄,军中之魂,朝廷拨款于城中建起关帝庙,该庙香火不断,成为古城军民的精神支柱。魏老回忆说,奇台县内外原有20多家关帝庙,目前仅留存东地大庙和犁铧尖两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