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名家风采

王大高

 王大高,典型的山西汉子,却又文静帅气。上世纪九十年代,王大高但任运城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十分重视世界武庙之冠——解州关帝庙的文化旅游宣传,亲自撰写文章弘扬关帝文化,组织举办了六届关公文化节。



1 湖北省海外联谊会名誉副会长缪启明先生(中)向王大高先生(右)赠送《关帝文化》珍贵邮册.jpg

湖北省海外联谊会名誉副会长缪启明先生(中)向王大高先生(右)赠送《关帝文化》珍贵邮册


 

2 王大高先生(右)向湖北省海外中心主任朱正明赠送山西漆画.jpg

王大高先生(右)向湖北省海外中心主任朱正明赠送山西漆画


前几年,王大高担任山西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人事委主任。退居二线后,潜心研究关公文化中的“义”文化,在京城、省城多所院校讲演,反响热烈。前不久,关公圣像赴台前,他接受山西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谈话中他所讲的关公文化中的精髓与实质所在——义,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共鸣。 

记者在山西省城太原见到了老宣传部部长王大高先生。大高部长是冷峻、严肃的,讲起关公的“义”文化来却充满激情。  
    他说,关公文化中的精髓在于义,大义。  
  关于义,王大高部长总结有三重境界,一为情义。因感情而萌生的义。比如,夫妻之间的义,兄弟之间的义,父子之间的义。二为忠义。因为共同的追求与目标而造就的义,比如,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义。三为仁义。是没有条件的,对天下大众百姓的义。这是最高层次的义,也是我们的国家、社会、人民共同需要的。而这第三种义,便是关公所有的。  
  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信仰都有排他性,唯有对于关公的信仰有最大的包容性、最广泛的受众。就中国来说,儒、道、佛三教中均有关公的重要位置。关公在佛教是伽蓝菩萨,道教被封为翊汉天尊,儒教被尊封为武圣,后来更被历朝皇帝封为帝,被信众尊为神。  
  关公被儒家推崇为武圣,是因为他特别能战斗。但是纵观历史,仅与关公同时代的孔武有力者就前有吕布,后有赵云赵子龙。但是吕布是三姓家奴,本姓吕,后拜丁原为义父,改姓丁,后来被董卓收买,应是姓董了。从道义与人品上,他便输了关公很多。赵云是很能打,与关羽同时名列蜀汉的“五虎上将”。但是他的人生经历是先弃老板袁绍而走;找的第二个老板公孙瓒又很快发现不满意,又想走,最后才投奔蜀汉,虽然英勇忠厚,不贪美色,又两次救过后主刘禅,但是与赤胆忠心、始终追随刘备的关羽来比,他的人生经历无疑是有缺憾的。  
  因而,1800多年来,关公由圣而帝而神,赵云却一直是原来的封号,没有走入百姓中间。当然历朝皇帝更不会选他为楷模。  
  信众对于关公的崇拜,一是有着相当的广泛性。其影响超越了阶级、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二是有着坚实的群众性。关羽生前善待普通人,广行仁义,这一点深受社会下层群众的拥护。对关公的信仰成为他们摆脱苦难、追求幸福的精神寄托。这一点与孔子文化明显不同。三是有着包容性和复合性。人们对他的崇拜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同时又有佛家、道家的思想、理想在其中,给了他更大的吸引力和魅力。四是官方与民间的统一。因为关公崇拜既有封建性的一面,封建王朝设专门机构操持祭祀大礼,又有民间性,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关公的生辰,甚至磨刀日、春节等其他节日上香叩拜,表达虔诚。五是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关公崇拜是鲜明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有着儒家文化特色,同时他的忠义仁勇精神又包含着人类共同的追求。六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关公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历史凝结,更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和谐基础。关公精神是充满生命力与活力的。
    

  大高部长说,之所以认为义是关公文化的核心所在,是因为根据他的研究总结与梳理,在关公将近二十个封号中,与义相关的就有六个,分别是宋代皇帝敕封的“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代皇帝敕封的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清代皇帝敕封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康熙帝还为其御书“义炳乾坤匾”以赐。  
  关公文化的崇拜核心是义,缘于关公用他的一生践行并光大了义。他的一生就是从结义到殉义的过程,事事处处体现了“忠贯日月,义薄云天”的文化精髓。 
  他少年时期仗义而诛恶霸。少年关公孔武有力,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传说关羽的故乡河东久旱无雨,盐池一带的水井大多干涸,当地恶霸吕熊竟然填了附近水井,只让未婚女子去自己家中的水井挑水,以强占良家妇女。年仅19岁的关羽义愤难当,只身闯入吕家,手刃恶霸,为民除了害,之后,亡命天涯。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家庙内立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一通,约略记有此事。 
  他青年桃园结义,为义而盟。关羽杀了恶霸,逃难江湖,闻说官府招军破贼,前来应募,结果与刘备、张飞相遇,交谈甚是投机,三人在张飞庄后桃园结为兄弟。誓曰: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三国演义》头一回,标题不说结盟、结拜,而说结义,总领全篇,又贯穿全篇,成为全书中的一个神眼。刘关张兴汉,曹操篡汉,且当初曹操初行刺董卓不果,逃跑时对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九口悉数杀戮,并且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正是背义的宣言,作者抓了一个“义”字,也使全书有了神韵。 
  他壮年守义而战,温酒斩华雄。兴兵之初,诸侯会集,共讨汉贼。刘备投奔,并不被看重,只因是帝室之胄,才被袁绍赐予末座。关羽、张飞叉手侍立于后。恰好华雄到寨前骂战,几名大将出迎均被华雄斩于马下。关羽请战,并非于己邀功,实为刘备争位。面对强敌,关羽不饮热酒,“酒且温下,某去便来”,“大战华雄,瞬间即胜”。温酒斩华雄实是关羽为刘备争位之义而战的见证。 
  后来斩袁绍手下大将颜良、诛文丑,一是为打听刘备消息,二是为报曹操的不杀之恩。后来得知刘备确实在绍部后,欲星夜前往,“但恨吾斩绍二将,恐今事变矣”。一个恨字,道出了关羽对刘备的忠心与信义。 
  秉义而降曹。实为保护皇嫂,以不负刘备之托。刘关张早期立根未稳,不断依附他人,又不断寻机自立,徐州、小沛几收几失。关羽自守下邳,保护着刘备妻小,曹军压境,张辽在关羽失城困窘中来劝降,晓以利害。关羽自知不降必死,但肩负保护刘备妻小重任,弃义而死,似有不义,因此便有降曹一段。但关羽又不同于一般降将,他要降汉不降曹,还要让刘备家小得到奉养,并且一经知晓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样的投降,恐怕古今中外难找第二。 
  奉义而辞曹。关羽为保全刘备妻小,降曹,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先为曹操诛杀了袁绍大将颜良、文丑,但仍感到尚有余恩未报,最后离开曹操时,留下一封书信曰: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沧海,返念故主之义,重若丘山。去之不易,住之实难。事有先后,当还故主。关羽的“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由此可见一斑。 
  念义而释曹。赤壁之战,在诸葛亮的精心设计下,终于有了一次捉拿曹操的机会。曹操以言而有信提醒关羽当年立下的“以死答之,乃某之志”的誓言,又引用“古之人,大丈夫处世必以信义为重”的《春秋》经义来攻心,关羽低首良久不语,最后长叹一声放走了曹操。在立战功与保信义之间,他选择了信义,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履行信义之言。 
  尽义而忠。关羽兵败麦城,在性命攸关之际义正词严地回拒了诸葛瑾的劝降,“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节,身可损而名可垂于竹帛也”,终于为刘备尽义而死。关羽死后,赤兔马绝食数日而亡,在义的天空下写了深沉的一笔。
 

  作为山西省委统战部的主要领导之一,大高部长告诉记者,近五年研究关公之义,对自己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统战工作需要以诚待人,言而有信,从而团结各条战线上的人士。而其他任何工作也都需要有义,需要有敬畏之心。对关公之义有敬畏之心。所谓敬,决定了你的方向,就是进,以关公为目标、为努力方向,怀仁义之心,待人待事。所谓畏,决定了你在哪里止步,规律、法律都是你要止的地方,要讲究原则性、政策性。  
  大高先生说,当前,我们组织关公祭祀和圣像巡游活动,就是要贯彻关公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关公之义引导我们很好地做人做事。山西作为关公的故乡,晋商绵延五百年、纵横三万里,靠的就是关公的诚信、大义精神通行天下,生生不息。 
  大高说,对于关公之义的研究从当年在运城担任三年行署秘书长和六年时间的地委宣传部部长就已接触了关公文化,但那时的接触与理解是肤浅的。真正走入关公文化,是1992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演讲中国农民问题,其中有一大段关于关公文化的论述。北大学子对关公文化的反响很是强烈。从那时候起他萌发了专讲关公文化的想法,但真正研究、总结、思考“义文化”是在近些年。 
  在美国、香港、台湾、海南,王大高均讲过关公之义,所到之处听众都非常认可,从热烈的掌声和围着签名的人群即可感知大家的情绪。 
  有一次,王大高在山西财经大学主讲关公之义,不少学生都带了自己学习的专业书,以避免讲得不好时,可以自学,但是结果出人意料,学子们从头到尾被深深吸引,反响非常热烈。 
  他讲义时,从各个层次人群的需求来讲,讲关公的仗义而诛,为义而降,尽义而忠。他结合现实讲义:从现在看,我们这个社会缺少足够的义。讲人们敬重关公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对人民群众讲仁义。义承载了中华文明,教化了人民群众,促进了民族团结,凝聚了海内外华夏儿女。 
王大高先生对义文化的研究方法很有特点,他不教条,不钻牛角尖,因而生动而不刻板,详实而不生搬硬套。 
  王大高对于关公义文化的研究还与时俱进,随时更新讲稿。比如,海外最大的关帝庙如今在休斯顿,最高的关帝庙在喜玛拉雅山;比如,在福建东山岛,每家每户的大门上均写着“山西夫子”四个大字,尽显当地人对关公崇拜的虔诚。不仅如此,台湾、香港等地的关公信众请的关帝像多是从东山市迎请。东山也成了关公文化最繁荣的四市之一(其他三市为:运城、洛阳、当阳)。 
  当然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还是解州关帝庙,这里是官方营建的宫殿式建筑。另有关帝祖茔、关帝家庙,与解州关帝庙形成了世界绝无仅有的“三关”格局。 
  对于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涵,王大高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正如他对故乡运城的关帝庙怀着深深的热爱一样。 
  如今,王大高已步入花甲之年。“愿意将关公的大义精神宣讲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愿意将家乡的关帝庙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来运城体悟世界上最大的关帝庙的文化内涵与氛围”。 
  2011年,中国邮政总公司发行了《武圣·关公》纪念邮票,之前创作人员征求王大高的意见,他推荐了四种造型,均被采纳。这四种造型一为关公夜读春秋;二为关公千里走单骑,骑在赤兔马上的形象;三为关将军持青龙偃月的站像;四为头戴冕旒的关帝坐像。 
  “年轻时所有的农活都干过。能背200斤的公粮上垛子,吃羊肉泡馍两大碗,四个大馍,直到现在我还和村里人的感情很好。”王大高说。 
  也许,对于家乡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炽热而深沉的感情,也是他对于关公大义的另一种理解、感悟与践行。(文:张建群  本网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