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昌读书两年,一开始就被选为班长。回到当阳,大学和中专几十名师范毕业生都没有分配,县文教局闫永康局长却把我叫去,单独给我出了个题目,要我在很短的时间写一篇文章给他看看。这篇命题文章我很快写好。局长看过,微笑着点点头,要我第二天就到县文教局上班。
朱正明在黄土高原采风
在文教局,安排我住进了一间新房子。隔壁就是比我大几岁、工作了几年的李运功。一天,我看到李运功房间有一本《摄影入门》,翻开我就着了迷:摄影,用光画画,瞬间创造永恒,瞬间留下历史,留下美好。
这本书我认真看了两遍,然后借来一台海鸥牌上海双镜头照相机,又在县文工团借来两个碘钨灯,在当阳城第一次拍摄了一卷黑白胶片。
说来也巧。这第一卷12张底片,总共拍3个场面,居然有2个场面登上了《中国少年报》、《宜昌报》。
初试成功,我喜欢上了摄影。拍摄的第二卷胶卷,就登上了《人民日报》画刊。
早春,荆楚大地村落相望,生机盎然
我想,各种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我曾经学过绘画、作曲、钢琴、手风琴、散文诗歌创作等,实际上都为摄影打下了基础。
没过多久,我拍摄的图片《十媳妇离城返乡种责任田》,由新华社向全国发出通稿,《人民日报》1981年11月22日在头版二条显著位置刊载。不久后拍摄的《当阳新貌》专题,被中国新闻社向世界发出通稿,海外多家报刊转载。这一下,惹得当阳县委宣传部的几位领导来文教局找我,“看看这个朱正明长得什么样子!”
在县文教局工作了两年,闫局长要调到县委大院,担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委组织部要局长带一名干部到县委会,局长好像是毫不犹豫地带上了我。于是,我搬到了与长坂坡遥遥相望的山头:当阳县委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