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走遍天涯

022 再赴许昌 探寻东汉帝都遗迹

2019-11-08


 2003年菜花儿正黄的时候,我利用休假,再次赴许昌寻访关帝文化。许昌市三国研究会会长史友仁先生,许昌市海外联谊会诸位朋友热情引导,我在许昌城内外跑了个遍。


1 许昌射鹿台,被春天的菜花儿簇拥着.JPG

许昌射鹿台,被春天的菜花儿簇拥着


 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秋九月汉献帝自洛阳移驾许昌,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曹丕代汉称帝迁都洛阳,许昌作为东汉最后的帝都,历时25年。这段时间,曹操在许昌屯田积谷,广揽人才,秣马厉兵,征伐四方,图谋霸业,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东汉帝都遗址,位于许昌东南18公里的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阳春三月的中原古村,春风扑面,菜花流金,暗香撩人,一片祥和。当年曹操迎汉献帝到此,在原城池的基础上,建宫殿,辟园林,立宗庙,使这里成为豪华的京都。


2 许昌城内的武圣殿.JPG

许昌城内的武圣殿


 古都遗址之上,占地面积约500亩的城池以及城垣轮廓和夯土层依然清晰可辨,破碎的汉砖汉瓦俯拾皆是,历史文物极为丰富。许昌三国研究会会长史友仁先生还在农家收集到一块嵌有“万岁”字样的珍贵汉砖。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许都故城北门外的张公祠,相传为刘关张初次到许昌的居住之地。这里现为门道张村,有一块高出地表5米多的夯土台地,占地21亩。台地之上,现存殿宇10多间,被当地人称之为张公祠。张公祠山门之前百米处,有一棵古柏树,枝叶繁茂,如伞如盖,苍劲挺拔。这棵古树自主干向上枝桠处长出了三个不同的分支,即松、柏和桧。此树虽枝桠各异,但常年紧紧拥抱,终不分离。千百年来,许昌人称此树为“三姓树”,以此纪念三国桃园结盟兄弟刘关张。现存张公祠,乃高台城堡式建筑,张公祠院内,现存明、清碑刻10多通,存清代建筑大殿和配殿10余间。砖卷拱形山门之上,建有戏楼三间,同时置有晨钟暮鼓。


3 许昌武圣殿内壁画“关公受封图”.JPG

许昌武圣殿内壁画“关公受封图”


 许田,位于许昌城东北25公里处。东汉末年,许田村一带林木茂密,獐鹿成群,是个天然围猎场。相传。曹操迎献帝到许都后,将此地辟为皇家猎苑,并筑一高台,建有亭阁,为曹操和献帝狩猎时眺望和休息用,后人将这一高台称为射鹿台。  

 如今,射鹿台台基仍高丈余,只是占地缩小到了5亩左右。台前原有两通石碑,一通为清康熙年间立,上刻“射鹿台”三字;一通为清乾隆十二年立。千百年来,慕名瞻仰者历代不绝,游人登高远眺,苍茫原野,百里平川,畅人胸怀。


4 许昌三国宴.JPG

许昌三国宴


 许昌城内,有一座纪念关公的春秋楼,始建于元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到了明代,以春秋楼为中心,建成宫殿式建筑群,称许昌关帝庙。这里,相传是当年关公夜读《春秋》的地方。春秋楼山门为明代早期建筑,山门之上的“关宅”匾额,令人倍觉亲切。春秋楼建筑在高台之上,楼高15米,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左右悬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志同天”,乃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弟子张志和手笔。春秋楼内,关公手抚美髯,在烛光下静读《春秋》。大殿东西两壁,一面彩绘曹操赠马图,一面重彩浓墨关羽辞曹图。春秋楼前竖有两通石碑,一为明景泰六年立“关王辞曹图”,一为相传唐吴道子画“关羽勒马挺风图”,此碑由明代秣陵弟子李宗周翻刻。

 春秋楼后的关圣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原址重修,殿体拔地而起,通高33米,气势恢弘。殿顶黄釉琉璃瓦覆面,滚龙方砖叠脊,正脊正中镶嵌金色“武圣”二字,殿门正中悬“关圣殿”金匾。殿内正中塑关公坐像,高13米,卧蚕眉,丹凤眼,五缕美髯行云流水,俯视芸芸众生。关圣殿内东墙壁画为“关公受封图”,因关公斩颜良,解白马之危,曹操上表献帝,封关公“汉寿亭侯”。殿内西墙壁画为“关帝显圣图”。关圣殿东侧,有问安亭,甘糜二后宫。

 许昌城内外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关公忠义精神,赋予了关帝庙殿灵魂和血肉,使这些默默无语的泥土砖瓦和雕塑,有了千年生机万世魅力。(本文图片 朱正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