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闽南泉州湾,有一座著名的通淮关帝庙。说起通淮关帝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千年。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石狮蚶江古渡。这里,留下了多少华夏儿女的期盼(朱正明 摄影)
泉州地处闽南海岸,明朝之前,泉州崇奉海神。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信服关公,下令泉州七个城门建七座关帝庙。当时的泉州,战乱刚刚结束,一下子建七座庙殿不容易,就将古城七座水神庙全部改为关帝庙。600多年来,泉州七座关帝庙香火兴盛。后来各街巷也建了许多小关庙,到清末,泉州城供奉关帝的庙宇已达百余座。历经沧海桑田,如今,泉州仅剩几座关庙,香火最盛的依然是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帝庙(又称关岳庙)。
在我所到的中国大陆数百座关帝庙,泉州通淮关帝庙的香火属最旺盛之列,并有其突出的特点:
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中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明郑和下西洋,几次都在这儿起航。循着悠远的海上丝绸路,泉州的关帝香火漂洋过海,在台湾,在东南亚,在印度洋岛国,在非洲东南海岸落地生根,护佑华裔。
泉州通淮关帝庙(朱正明 摄影)
泉州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众多从泉州到台湾的乡亲,回到家乡兴办企业,把台湾浓浓的关帝信仰带回泉州,使故土文化在海峡两岸盛传不衰。2014年,海峡两岸共同促成了泉州关帝赴台湾巡游,盛况空前。
泉州民众有个习俗,遇上婚姻或出海等大事,都习惯到关帝庙抽签询问,希望得到指点,以求得心灵安慰。
泉州关帝庙大殿,因为信众众多,香火鼎盛,大殿早已熏得黑乎乎的,早已看不清神龛中端坐的关老爷,人们膜拜的,是自己心中那尊永恒的关帝。
通淮关帝庙高悬朱熹“正气”金匾(朱正明 摄影)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泉州关帝庙的管理方式,是理事会制。大家挑选经济文化社会各界能人组成理事会,再由理事会选举理事长,这样,理事长就是“能人中的能人”,管理庙殿,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不像大陆其他关帝庙,都是政府发文任命管委会主任,几年一更换,有的管理者自然没有长远目标。
多年前,我受台湾中华关帝弘道协会吴朝煌主席邀约,带着美国纽约关帝庙主席冯德鑫、顾问雷震寰先生,赴泉州吴朝煌主席的木雕厂考察,赴通淮关帝庙朝拜关公。女殿主知道我满世界跑着寻访关帝文化,悄悄把我拉着,顺着窄窄的楼梯通道,来到庙殿二楼的神秘小屋。这屋子,放着两张乒乓球桌,桌上,堆满了钞票,大多数是5元10元100元的人民币,还有新台币、美元和几张不认识的钞票。几位工作人员,正在把钞票归类整理。女殿主告诉我,“每天下午5点,我们都把功德箱的钱集中到这里,由工作人员清理,每天都是这满满一大桌子,逢年过节,这桌子都摆不下。银行的工作人员,每天要等我们去存了钱才关门……”
右起:菲律宾侨领许谋景、文化学者朱正明、泉州通淮关帝庙董事长吴金炎、泉州市民族宗教局局长胡晓泉、通淮关帝庙秘书长黄嘉民(闵雄 摄影)
我想,这满满的一桌子,是不能用数据衡量的,这是海峡两岸乃至海内外信众,对关帝爷的一片赤诚,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2018年深秋,我再次来到泉州拜谒关帝。眼前的庙殿,飞檐已重新装饰,龙首戏珠,龙身灿然,重重叠叠,浩浩荡荡。我们在通淮关帝庙秘书长黄嘉民引导下,和随行的菲律宾侨领许谋景会长一起为关帝敬香,与通淮关帝庙董事长吴金炎一起畅谈丝路关帝文化。吴金炎董事长说,“通淮关帝庙从五代南唐始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香火堪称古城之最。历朝历代关帝信仰长盛不衰,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正面能量的崇拜与追求。”吴金炎介绍,理学大家朱熹曾到泉州,赞美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并为庙殿留下了“正气”牌匾。吴金炎说,“泉州和台湾,民间关帝信仰文化一衣带水,一脉相承,是维系两岸情感的纽带,也是沟通两岸文化的桥梁。”在董事长办公室,我向泉州市民族宗教局局长胡晓泉一行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关帝文化风情,还介绍了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关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