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北部的榆林,是万里长城重镇。明长城在榆林地区蜿蜒数百公里,现仍存烽火台200多座。长城三大奇观镇北台,就巍巍坐落于榆林城北郊。70年前,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吟诵了一首“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千古诗篇。
陕北榆林古长城遗址
2016年9月,我从武汉飞西安,再从西安转机飞往陕北榆林。我的老朋友、榆林市关公文化研究会会长任富福,驾着越野到机场迎接,并带我走访参拜了古长城内外几家颇具特色的关帝庙。最令我感动的,是蒙汉民众共同祭拜关公的故事。
榆林城西北20多公里的井克梁村,有一个金克山敖包,关公、成吉思汗和木华黎,同时供奉在这个殿堂,且已有100多年历史。这里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吸引数千蒙汉民众参加。大家在关帝庙前赛马,摔跤,扭秧歌,唱大戏,祭拜英雄,比春节还热闹。榆林市关公文化研究会会长任富福介绍,井克山的十三个敖包,最大的第十三敖包是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黎墓。十三敖包尽头,就是关帝庙大殿。关公、成吉思汗、木华黎几百年来在金克山被蒙汉民众共同祭拜,这是蒙汉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陕北榆林十三敖包关帝庙
此前,我在北京历代帝王庙看到,大殿供奉的79位杰出文臣武将牌位,元代唯有木华黎一位。关公,却是历代帝王庙唯一有塑像的英雄帝王。榆林市对蒙汉历史颇有研究的薛春生介绍,木华黎(公元1170年-1223年 )是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铁木真手下骁将,开国功臣。他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战著称,40年间追随铁木真,无役不从,辅佐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1206年被封为左翼万户长,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经过6年征战,先后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国土。1223年,木华黎在凤翔之战结束后的班师途中,病逝于今山西运城市闻喜县,时年54岁。1321年,被追赠为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号“忠武”。
在十三敖包关帝庙前,朱正明向任福富会长赠送《走遍天下访关圣》专著
木华黎墓历来被蒙古族民众尊称为金肯巴特尔,即“真正的英雄”。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有象征木华黎化身的一杆神矛苏力德,每逢农历五月十一,在接受蒙古民众的顶礼膜拜后,派专门马队护送苏力德,经过三天的路程,到达榆林十三敖包接受蒙汉民众祭拜。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的400多年中,无数晋陕冀人背井离乡,走西口来到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接地带的榆林,在木华黎墓地建起关帝庙,供奉关公、成吉思汗和木华黎,每年有蒙汉民众汇集此地祭扫。木华黎的苏力德不仅受到蒙古人的顶礼膜拜,在榆林地区长城内外汉族民众的心中,一样拥有崇高的地位,并流传木华黎是关公转世的说法。
在古长城之上,俯瞰榆林东山关帝庙和榆林新城
关公出生在今山西运城市常平村,与木华黎自陕西宝鸡班师途中去世之地只有几十公里。在民间,人们早已将两人融合在一起。两人忠义勇武,都享后世祭拜;关公忠诚刘备,木华黎忠诚成吉思汗;关公武艺高强镇守荆州,木华黎智武征服今黄河以北大半个中国;关公在中国及国外成为忠义化身的武圣人,木华黎是蒙古人世代祭拜的英雄……
因历朝官方的推崇和民间信仰,关帝崇拜随着朝廷官兵进驻榆林而逐渐兴盛。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榆林首建三义庙。随着榆林古城不断扩建,古城东西南北都建起了关帝庙。榆林境内的明长城,沿线36座军事城堡,几乎都建了关庙,在州县乡村,更是少不了关帝殿堂。据榆林市关公文化研究会最新统计,全市现存大小关帝庙286座。
陕北榆林东山关帝庙大殿
榆林百姓称关公为老爷,老爷一词表达了百姓们对关公的虔诚、尊崇与敬畏。每年春秋两季,各地纷纷举办庙会和物资文化交流,民众以关帝庙为中心,上香许愿,布施抽签,举办展览,期待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强。
在榆林,任富福会长用越野车载着我,循长城沿线,走访了多家关帝庙。
榆林东山关帝庙位于榆林城内驼峰山巅,与戴兴寺、洪济寺、香云寺、圆觉寺毗邻,被誉为“四寺夹一庙,云天出红霞”。在任会长引导下,我们登上古长城,俯瞰东山关帝庙和榆林古城,关帝庙的深绿色琉璃瓦和金黄的龙吻飞檐,在阳光下分外醒目,古老的楼台殿阁与新兴城市的林立高楼遥相呼应。伫立古老长城,任会长更显得豪放自如,对我讲述着自己大半生为之奉献的关帝文化,眼睛里竟含着泪光!任会长说,榆林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占地面积20余亩,清道光年间曾进行过扩建维修。关帝庙构建奇特,庙内外原有三桥四牌楼和一座精美的五彩琉璃九龙壁,由于战争和后来的文革浩劫,古建筑屡遭毁坏,文物大量失散,一片荒败不堪。所幸庙院大殿等建筑曾因粮库占用而得以保存。改革开放后,任富福等善信不懈奔走,关帝殿堂终于归还道教社团,并逐步得到修复,成立了榆林关帝庙管委会。2007年,在各级政府和信众支持下,筹资近800万元精心恢复修建,完成了崇宁殿、三清殿、春秋殿和钟鼓楼、西厢房等建筑工程,迎置5尊贴金铜像。这是东山关帝庙500年来第一次大规模恢复修葺。
东山关帝庙大殿正门檐下,高悬“崇宁殿”巨匾,高3米的铜铸关公威坐神龛之中。关公头戴冕旒,双目炯炯,右手托膝,左手捋髯,令人肃然起敬。神龛前有3米高的铜铸关平、周仓、赵累、王甫四位文官武将。由42件2米多高的铜质兵器组合的全幅銮驾分立文官武将身后,金光闪烁。后院是三清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神坛上三尊铜铸神像宁静古朴、慈祥雍容。近几年,东山关帝庙在任富福一班人领导下,举办理论研讨,出版传统文化杂志,深入调研乡村关帝宫庙并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受到广大信众称道。
镇北台,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榆林城北4公里的红山顶上。这里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宏大的建筑物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一起,被誉为中国长城“三大奇观”。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咽喉,是古长城现存最大要塞之一。方形的镇北台,高30余米,周长300多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镇北台关帝庙,就坐落于台下不远处。在镇北台关帝庙,朱铁锤主委向我讲述了这里的前世今生,我想,朱主委干事,就如他的名字一样,有北方汉子的浩然正气。这里每年5月和8月举办的镇北台老爷庙会,成了远近蒙汉民众必到的节日,以庙会为中心,烧香许愿、拜神布施、抽签过关,赛过春节的热闹。
陕北榆林,古长城一侧的凤凰山关帝殿
长城内外的关帝庙,农历五月十三举办庙会的最多,这天叫“关老爷诞日”或“关老爷磨刀日”。陕北榆林十年九旱,而在春播之日和春夏之交,雨水稀缺,祈雨活动频繁。除了抬龙王祈雨,人们还希冀关老爷慈悲为怀,福播万民。民间认为农历五月十三是雨节,民谚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因为五月十三多降雷雨,相传雷声是关老爷磨刀的声音,雨水便是关老爷的磨刀水,久而久之,五月十三就演变成一个固定的节日流传下来。
在榆林的短短三天,任富福会长带我走访了东山关帝庙、十三敖包、镇北台关帝庙、沙沙墩关帝庙、凤凰山关帝庙等,每到一处,任会长都会亮起秦腔般豪放的嗓门,亮起信天游般的淳朴,向庙殿管理人员大讲诚信规矩。我归纳了一下,讲得最多的有三条:德不配位,必遭其累;人不行神就不灵,神不灵是人不行;人活靠一口气,神灵看一炉香……
我想,福建东山岛有个著名的武圣殿,在台海两岸颇具影响力;陕北榆林古城有个东山关帝庙,是万里长城重镇的著名古建筑。何不将这辽阔大海和古老长城连在一起,优势互补?离开榆林前夜,榆林市委、市政协设宴聚会时,我说出了这一想法,居然获得大家齐声叫好。我干脆来了个现场直播,给福建东山县政协副主席刘小龙拨通电话,讲了“结对子”的设想。小龙主席在电话那头表示赞同并十分感谢,约定来年春天一起赴榆林考察。
(详见朱正明先生《走遍天涯访关公》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