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在中国东部蜿蜒挺拔800里,成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山的东方,是山东,诞生了中华文圣孔夫子;
山的西方,是山西,养育了中华武圣关云长。
在太行深处的山西省阳泉市林里村山峦间,深藏着一处宋代关王殿,静卧太行千年,如玉在璞中,少有海外团队前往朝圣。
阳泉关王庙俯瞰
第一次听说阳泉林里关王庙,还是20多年前的黄顺荣兄弟。黄兄是阳泉市钢厂《阳钢报》总编,当地一位文化学者。他在新闻媒体知道我在世界各地寻访关帝文化,就时常来信,时常打电话,讲述阳泉关王庙的种种消息。阳泉的报纸登载了关王庙的新事儿,顺荣兄总是第一时间为我寄来。20多年,联络百余回,却还没见过面。
阳泉关王庙大殿供奉的关帝群像
关王庙大殿宋代架构历历在目
2017年初秋,我应邀赴山西太原,为数百位企业家讲述世界关帝文化,结束后,山西电视台《天下关公》摄制组的朋友,驾着越野向东,送我到100多公里外的阳泉。黄顺荣兄弟和他的好友,早已在高速路口等候。20多年的文友,首次见面,我们紧紧相拥。
在阳泉关王庙山门前,朱正明(中)向大家赠送关帝文化书籍,左二为黄顺荣先生
驱车来到林里村玉泉山下,黄兄领头,我们循着土石路开始登山。顺荣兄告诉我,玉泉山原名黑松林,后来人们见这里泉溪蜿蜒,清澈如镜,就称这山为玉泉山了。《中国名胜词典》载:“关王庙在山西阳泉市东北郊10公里林里村山腰。背山面水,环境清幽。庙址规模不大,建筑尚壮观。创建年代不详,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重建,明清曾予补修,现存正殿仍为宋代原构。殿身宽深各三间,六架椽,平面近方形,屋顶歇山式。前檐廊深一间,显得深邃幽静。檐柱侧角升起显著,沿袭唐风。”
林里古村落,当年的标语口号清晰可见
宋代原构,盛唐遗风,足见此地关王庙历史悠久。难怪,藏在太行深山的阳泉关王殿,赫赫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殿堂群落坐西南朝东北,占地5800多平米,由正殿、左右厢房、钟鼓楼、马殿、牌坊、乐楼、山门等构成。现存正殿,为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重建时的原构,传说由鲁班点化而成。正殿无墙,人称“里外一般大”;殿前有锯末卷成的刨花皮柱;正殿起伏突出四个檐角,有一处为乱砍椽——这就是世人相传的林里关王殿“三绝”。关王殿内富丽堂皇,关帝群像高贵威严,栩栩如生,正中关帝头戴玉串冕旒平天冠,身着黄色团龙袍,腰系玉带,双手稳执朝笏手板,左右侍立关平周仓及文武将领。
林里古村落精美木雕
我们攀上关王殿一侧的山脊,俯瞰宋代殿堂,四檐舒展,古风犹存。远近绵延起伏的太行山岚,厚重跌宕。当地文化学者说,这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武庙之一,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年前后),仅次于始建于南朝陈废帝光大年间(公元567~568年)的湖北当阳玉泉山小关庙,还有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建的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庙内现存经幢两块,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残碑一通,明碑碣两块,清碑四通,为研究中华古代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殿堂对面的山腰,坐落着淳朴的古村落。
林里古村落
林里村关王殿周边,还是“刘关张神勇忠义文化”诞生地。坪上村青龙山(刘备山)和汉昭烈庙及周边古遗址,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千亩坪村虎头山(张飞垴)与汉张桓侯祠也是文物保护单位。刘关张三座庙宇,聚集太行深处,实属罕见。
(详见朱正明先生《走遍天涯访关公》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