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天下访关圣》书稿就要完成了,却发现还没有海南的内容。快到2015年元旦了,我瞄准一个周末,飞赴海南,开始了寻访南方海岛关帝文化的行程。
今日海口
海南岛陆地面积35400平方公里,与台湾岛面积差不多,人口却只有台湾的三分之一。海南终年气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长达158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水清澈,沙白如雪,绿树成荫。海之南的民族民俗,更是风情万种。
海南省海外联谊会秘书长戴儒江、海南省关公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喜得在机场接到我。没顾得上休息,我们首先来到海口文庄路。一座精美的“琼台福地”石牌坊,在街边静静矗立。穿过琼台福地石坊,走进数十米长的狭窄的石板小巷“关帝巷”,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矗立高台之上。
海口琼台关帝庙大殿前的关公
循99级石阶而上,两边护栏雕刻着数十位琼州英杰,海瑞、海丘、唐胄、薛远等,给游人展示了一幅古海南名人胜迹图。
琼台是古代海南的雅称。海南岛地形似一只缩头神龟,宋太祖担心这只神龟危及中央朝廷,就在神龟缩头处设置“琼管安抚都监台”,统摄全岛行政事务,以镇住神龟。从此,府城这块高地被称为琼台。华夏大陆南下的阳刚紫气越海潜通,到达海南之后首先聚集琼台之下,故这儿又称为福地。宋代,这里成为琼崖政治中心,元明清三代始终是古代琼州的府治所在。明代弘治初年(1488年),琼台上建起居高临下的关帝庙,庙前的街巷改名关帝巷。
海口琼台关帝庙大殿神龛
琼台阁前,一尊高丈余的关帝铜铸金身,提刀傲视前方,似乎在告诫世人需分清善恶。绕过琼台阁,迎面一道“福”字照壁,两侧各有文经武纬拱门。过照壁,就是琼台福地关帝庙,琼台关帝庙据称是海南最大的武庙,大殿供奉关公夜读春秋及关平周仓塑像,均为整块进口菠萝蜜木雕成,威风凛凛的关帝,右手抚长髯,左手持春秋,怡然自得。供案上果品丰盛,彰显着热带海南的富饶和民众的虔诚。
海口琼台关帝庙前的古城遗址
殿内楹联丰富,关帝像两侧楹联曰:
大义精神垂日月,威灵正气壮山河。
大殿两侧楹联曰:
威名满华夏浩气长存,戎服读春秋英风宛在。
大殿外一幅楹联格外风趣实在:
有一片丹心方可入门见帝,无三分义气妄自叩首焚香。
大殿两侧,是祭祀妈祖的圣母祠和供奉观世音菩萨的观音祠。
海口武圣庙神龛前供奉的关公
大殿对面的照壁,上有龙雕及“忠义仁勇”四个大字,与院中一拱门两厢的“千秋正气”四字相对应,体现了关帝的凛然正气和文化精神。
琼台纪念馆管理处主任薛武鹰身着大红唐装,十分喜庆,为我们讲述着琼台福地的前世今生。历经千年的琼台福地,历史印记厚重,文化沉淀浓郁。大殿前的回廊,用特大红木雕刻关公故事图,还有关帝风雨竹碑等。关圣帝君碑刻,上部为“汉寿亭侯印”官印,中部为关公骑马执刀戎装像,下部为《重镌关帝像赞》:千百年来,人们极为崇仰关公,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帝王们屡加封关公,将而侯,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香火不绝。人们信仰关公,就是崇敬他的忠义仁勇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炎黄子孙的道德,是华夏民族的品格,是做人的规范,是社会的楷模。因此,关帝文化信仰深入童叟妇孺,为弘扬关帝文化,联谊炎黄亲情,特重镌关圣帝君像。
海口商家供奉关公 1412
绵绵细雨之中,在海口的大街小巷,在旧城区寻找关公庙殿,别有一番情趣。
冯勇师傅驾着越野车,绕了好多弯弯拐拐,终于找到了永兴街。这哪里是街道,完全就是一条巷子,还是窄窄的巷子。我们的越野车都开不进去,只有在巷口下车。
循着小巷,我和黄喜得主席慢慢询问武圣殿的所在。这条小巷,幼儿园、小学、医院、各类商店应有尽有,武圣殿藏在小巷深处。进入殿堂,大殿前有一片空旷的厅堂,电视机正播放着连续剧,几位中年人在台球桌上打球,厅堂边的偏房,是个麻将室,近20位老哥哥在这儿搓麻将,拉家常,其乐融融。看来,关帝殿前,是居民们自由聚会,自寻乐趣的好去处。
在海口,朱正明向海南省文化学者刚峰(右)、海南省乡土文化专业研究会主任蒙乐生(中)赠送关公小唐卡
大殿正中神龛内,右边供奉着关公,左边供奉着海南明代名士王佐。王佐是海南临高人,一生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主要著作有《经籍目录》、《鸡肋集》、《琼台外纪》、《珠崖录》等,被誉为岭南才子,与邱浚、海瑞、张岳崧等被后人并称“海南四绝”。而他却怀才不遇,入仕20多年,一直徘徊在高州府、临江府、邵武府同知之职,一官未徒,终年85岁。王佐为官清正廉洁,为后人乐道。为民办事的政绩,邵武府志有所记载。他博学多才,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海南人特建庙殿纪念。
这座武圣殿和不远处的王佐庙,属于一个机构管理。为了祭拜方便,管理者把王佐神像搬移到了武圣殿。
神龛之前,摆放着几十尊各路神明的木雕彩绘像,最多的是关老爷,还有关平、周仓、妈祖、冼夫人、万佐官人,有些我都说不出名姓。这些神像,都用于每年正月二十二,永兴街居民抬着在街巷巡游,为各家各户祈福,在海南称为“公期”。
我看到,大殿前的石柱上,镌刻着金字楹联:千秋义勇无双士,万古精忠第一人。楹联刻在石柱上,却刻在历史长河中,更刻在海南人的心中。
管理武圣殿的崔大富主任告诉我,文化大革命中,永兴街居民为保护关帝殿堂,封住了大殿,因为殿堂地处小巷深处,红卫兵小将们也没有再过来,武圣殿终于被保住。现在的大殿建筑,都是清代的木雕砖瓦,向人们展示着海口的百年沧桑巨变。
难怪小巷的武圣殿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难怪当地老百姓要保护武圣殿,因为这儿与市民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因为这里的关老爷已经与民同乐。
绵绵细雨之中,老海口的乡情乡音,浓浓的,浓得天水都化不开……
当晚,戴儒江处长请来几位海南著名文化学者,为我们介绍海南关帝文化的前世今生。
文化学者刚峰,是海南自由作家、摄影家,近几年潜心研究海南历史和民俗文化,先后撰写和主编了《大三亚》、《走进文昌》、《魅力万宁》、《人文海口》等文化期刊及专著,曾任海南侨报《乡缘》杂志总编,在海南文史界有较大的影响,现自喻为海南本土文化传播的“义工”。几年前当选腾讯全国网络意见领袖,又被腾讯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博客,在全国昆明博客笔会荣获金奖。他常年奔忙于海南的东西南北,采访拍摄各地各类庙殿及民俗。刚峰告诉我,海南以移民文化为主,民众崇拜的神灵,有局部、就近的特点,并不像大陆中原“一神管众神”,而是“主神并存”。中原有名山大川,有名寺名观,有千年传承的仪式仪轨,所以大陆各地祭祀关公,正中只有关帝像,关帝出巡,只抬关帝像。而海南可不一样,“公期”时节,人们抬着各路神灵,只要大家认识,只要大家喜爱,只要对大家伙有用,就供奉在一起祭祀。
海南省乡土文化专业研究会主任蒙乐生,是从海口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退下来的专家学者。他生于广东乐昌,长于海南琼海,先后在琼海和海口任职。退休之后,他全身心投入海南的乡土文化研究。乐生先生额头宽阔饱满,举止温和谦逊,一副典型文人模样。蒙乐生对我说,海南岛的特点,就三个字:第一是海,第二是南,第三是岛!汉代,海南只有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唐宋之间,曾有百余年朝廷不管海南。宋元明清各朝,中原文化南下,与海岛文化形成激烈的碰撞交融,于是,明末清初,关帝庙在海南各地特别是琼北地区广泛建立。
中原文化与海岛文化的交融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真正动力。蒙乐生说:“海南文化是有亲和力的,在这块土地上走久了,你会有亲切感!”他长年坚持田野调查,走村串巷,足迹满布海口市井乡野,付出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当他撰写出版的《一得录》和《发现海口》丛书,厚厚的一摞摆在人们面前时,很多人为之动容。
(详见朱正明先生《走遍天涯访关公》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