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赴台湾,却没有到澎湖,总觉得是个遗憾。因为,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情思绵绵的歌谣,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早已沁入人心。
澎湖列岛,如洒落在台湾海峡的串串明珠
2016年10月,正是秋高气爽时节。台南古都电台刘采妮主持人、东海大学邵美华博士、贝传媒廖璟华记者和我相约,一起飞往澎湖马公岛,开启台湾海峡关帝文化寻访之旅。
澎湖红毛城武圣庙
从台南机场飞澎湖马公岛,半个小时就到了。透过机窗,俯瞰茫茫海峡漂浮的星星点点的澎湖列岛,那首永恒的“外婆的澎湖湾”,又在耳畔响起。
澎湖红毛城武圣庙大殿供奉的关帝
澎湖红毛城武圣庙精致的斗拱藻井
在澎湖马公,我们住在别致的益美民宿。两层楼的一栋房子,钥匙交给了我们。楼上楼下,布置得如一个小小博物馆。屋外,是粗壮的榕树,古朴的老街,还有来澎湖寻幽探海的一群群少男少女。
红毛城武圣庙大殿飞檐处的刘关张
贝传媒廖璟华记者驾着越野,带我们一起来到红毛城武圣庙。在关帝大殿,王镜芳主委为我们讲述了澎湖列岛关帝香火的源头,实际上也是关帝文化从大陆传到台湾的故事——
在澎湖红毛城武圣庙大殿,文化学者朱正明向主委王镜芳赠送世界关帝圣象。左为台湾东海大学邵美华博士
福建东山岛,古称铜山,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地方。渔船从铜山港起帆出海,顺风顺潮只需一天就能抵达澎湖渔场,许多东山渔民都乐意到澎湖捕鱼。但是,秋冬两季东北季风强劲,数日不停,返程尚需横越台湾海峡,渔民只好就近停靠大澎山(马公岛)避风歇息。随着岁月的更替,有的铜山渔民干脆在澎湖定居。福建东山岛渔民崇信神明,最信奉的是关公和妈祖,他们在渔船上设有神龛,早晚一炷香,以保平安丰收。后来,入居澎湖的铜山渔民把关帝和妈祖香火请到岸上,用澎湖海边的硓沽石搭起小庙供祀,这就是澎湖岛上最早的关帝香火,也是全台湾最早的关帝香火。
在澎湖湾外婆旧居,本文作者朱正明与外婆塑像亲切交流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617年),日本倭寇不断侵犯澎湖、台湾和福建沿海,朝廷令福建水师“长戎澎湖,以固海疆”,铜山水寨官兵奉命调驻澎湖,与居住在澎湖的铜山百姓一起,再次重修了曾被倭寇毁坏的小关庙,并从东山岛再次分灵关帝神像入澎湖奉祀,称“铜山庙”,即澎湖马公民族路二十五巷铜山武圣庙。同时又从铜山妈祖宫引来香火,在澎湖铜山武圣庙不远处兴建一座妈祖宫,最初地名称为“妈宫”。日据时期,日本统治者推行皇民化运动,为切割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联系,将妈宫改为“马公”。
澎湖海湾,外婆旧居前的老街
1622年,荷兰红毛番舰队攻占澎湖,拟在此久驻,与明朝通商,并阻碍中国商人与葡萄牙、西班牙人的贸易。这年8月,荷兰人选定妈宫岛西南端小高地建城,并掳掠千余澎湖人修筑,至1623年9月完成城堡的四个棱堡,装置大炮29门,这座城被人们称为“红毛城”。
澎湖海岸,巨大的玄武岩石
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9月,巡抚南宫益、总兵俞咨皁统率三军与荷军苦战7个月,炸毁红毛城,终于收复澎湖,明军生擒荷军守将高文律,其余荷兰残军仓皇逃往台湾南部,建立热兰遮城,开启了台湾史上近40年的荷兰统治时期。关帝香火,也从澎湖传到了台湾本岛。
一位台湾少女,在澎湖海湾寻觅外婆的踪迹
随征的铜山水寨官兵在红毛城建了一座关帝庙,从铜山武圣庙分灵入祀,即是红毛城武圣庙前身。经几番岁月更迭,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春,澎湖协镇水师副将吴公奇勋不忍武圣庙颓坏,命地理师选择红毛城宽敞之处为吉壤,将关帝庙迁移至现在朝阳里阳明路30号之庙址。
澎湖海湾,日升日落都十分壮观
王镜芳主委感慨地说:数百年以来,澎湖关帝殿堂虽经过多次重修,但圣帝主对信众的庇佑没有变,信众对圣帝主的崇敬没有变。我们且看红毛城关帝庙一幅楹联:
澎山秀丽圣殿巍峨万邦皆景仰;
湖水澄清帝恩浩荡四海书钦崇。
(详见朱正明先生《走遍天涯访关公》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