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随湖北省海外联谊会参访韩国。在首尔,韩国朋友领着我们,在东门附近穿小巷,绕地摊,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首尔关帝庙山门。
韩国首尔关帝庙山门
关帝庙被当地称为“东庙”,并被韩国政府定为“142号国家宝物”。山门内的介绍文字,有英、中、韩、日四种,中文介绍说:“这是供奉中国蜀汉时期的名将关公的牌位并对他进行祭祀的祠堂。韩国和中国明朝军队为抗击倭寇共同作战,当时人们认为好几次都是关公的神灵出现帮助了他们。为了纪念关公,明朝的神宗送来了亲笔写的匾额和经费,在朝廷的协助下,于朝鲜第十四代王宣祖三十二年(1599年)动工,两年后竣工。”
首尔关帝庙大殿供奉的关公
呵呵,没想到,这韩国首都的关帝庙,居然还是咱明朝的朱家皇帝亲自援建的!
走近大殿,我看到关帝殿大门紧锁着。使劲推开沉重的厚门,只能从门缝里伸进一个照相机镜头,里面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我想,也只有听天由命了!我把闪光灯插在相机上,距离打到自动,对着大殿正中,稳稳地按了一下快门。只拍了一张,看造化吧!
首尔关帝庙大殿楹联,是明朝使臣陈龙亲笔题写
回到江城武汉,胶卷冲洗出来,呵呵,韩国汉城的关老爷居然在画面正中稳稳端坐!
首尔的老华侨告诉我,东门关帝庙占地9300平米,大殿正中,关公身披金袍,高约2米,髯长至腹。身旁陈列有青龙偃月刀,殿内还有关平、周仓塑像。东庙大殿也称显圣殿,殿堂高悬“浩然正气”、“千古完人”、“千秋义气”、“万古忠心”等匾额。当年东庙香火旺盛时,韩国当地不少官员都到关帝庙朝拜。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祭祀仪式,简单且庄重。庙内平时不设香炉,也不烧香祭拜。而韩国“跳大神”的民间巫师们,一直尊关公为威力无边的将军神,不断在东庙进行祭祀,送上祭品请关公享用。
韩国首尔关帝庙山门前的介绍
回望浩瀚历史长河,一千三百多年间,中国曾三次出兵协助朝鲜半岛驱除侵略者。公元三世纪上下,朝鲜半岛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新罗、百济、高句丽),且维持了300年。中国大唐初年,新罗请唐朝大军协助,于公元660年灭掉了百济,668年灭掉了高句丽,大唐帮助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
时间跨越千年。朝鲜统治者内部相互倾轧,国力衰弱,武备松弛。而此时的邻国日本,在大封建主丰臣秀吉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且发动了侵略朝鲜半岛的战争,并妄图进入中国。1592年4月,日本出动20万大军,从釜山登陆,一路势如破竹,5月上旬攻克汉城(今首尔),6月中旬攻陷平壤,短短两个月几乎占领了整个朝鲜。无奈之下,朝鲜国王宣祖李昖逃亡到中朝边界的义州,向大明朝廷紧急求援。中国明朝政府没有袖手旁观,派援军进入朝鲜,中朝军队击退日军主力,日军被迫撤出汉城,退至东南沿海。没过几年,丰臣秀吉又派大军进攻朝鲜,明朝政府再增派军队协助朝鲜抗日,终于赶走了侵略者。(见学林出版社《古今中外三百大事》)
摄影家朱正明向首尔关帝庙管理人员赠送《关公圣迹》专著
史料记载,在明朝政府派往朝鲜半岛的大军中,有一位陈寅大将,因率军在韩国蔚山与倭寇激战负重伤,被护送到汉阳(现在的首尔)疗伤。痊愈之后,陈寅认为有关帝在荫庇将士们,于是在汉阳南门外建了一座关公祠堂,开始了朝鲜半岛祭拜关公的历史。后来,参加援朝抗倭的明朝将领也去汉阳南门祭拜关公,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明神宗诏赐宣祖李昖四千两黄金,让其在汉城兴仁门外建一座关王庙,这就是今日的东庙。自此,关公信仰开始在朝鲜广泛传播。朝鲜学着李肯翊在《祀典典故》记载:“初,壬辰丁酉之乱,关王屡显其灵,以神兵助战,皇朝将士皆言平壤之捷、岛山之战三路驱倭之役,临战,关王辄现灵来助云。”就是这一史实的记述。
韩国朋友介绍,朝鲜李朝年间(公元1392-1910年)的汉阳(首尔),东西南北四门之外各有一座关帝庙,市中心设有中庙。从五座关庙的布局,可以看出当时朝鲜对关公的崇拜之情。五座庙堂,东庙和南庙规模较大。日本殖民期间拆毁了中庙、西庙和北庙,南庙也在战争中烧毁,只有东庙屹立在首尔东门。
首尔关帝庙围墙之外的地摊
朝鲜历代王朝对关帝十分敬仰,有意推崇关公忠义精神强化统治,祭拜关公成了国家大事。朝鲜半岛民间对关公的景仰也与官方同步。韩国乡土史学家金峰大认为,关公是《三国志》里典型的忠臣,深受韩国民众尊敬。韩国人性格中的豪爽、好客、义气等,都与关公的影响有关系。
还有一件令人惊奇的事儿: 在韩国忠清北道岭东地区,有一块面积850平方米的土地,居然是以关公的名字登记备案。这块土地以奉有《三国志》十二名将肖像的“十二将神堂”为中心,呈四方形。为了筹集神堂祭祀的费用,这块地多年来一直由当地村民耕种,等到农历正月十五,村民摆上祭品祭祀关公。也许为了明确这片土地将成为神堂,当地就将土地登记在关公名下。
在首尔,我们看到,许多华侨商店及华人家中客厅都悬挂关公神像,作为保佑祈福的神灵。今天,《三国志》仍然是韩国出版界的畅销书。韩国人从小就爱读《三国志》或漫画《三国志》。韩国文化中,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主体都是蜀汉,关公忠义形象尤其醒目。
(详见朱正明先生《走遍天涯访关公》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