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关帝文化

朱正明:走遍天下访关圣

2017-02-14


香港《文汇报》2017年2月13日用整版篇幅,报道了文化学者朱正明走遍天下访关公的故事——

 

30年踏40馀国,行程55万公里,内地关公文化学者朱正明寻遍山川河岳间的所有关帝庙,足迹遍佈亚、美、非、欧、大洋洲五大洲。从开蒙之时听三国故事立志做像关羽一样顶天立地之人,到近而立之年确定人生目标,带着镜头和笔头走遍世界寻访传播关帝文化,2016年朱正明用22万字,530幅图片,136个章节,将寻访关帝文化的故事浓缩于再版的《走遍天下访关圣》。新年伊始,这位全球首屈一指的关公文化学者的寻访脚步仍在继续。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俞鲲

 


新西兰中国城大堂供奉的关帝像


民间所供奉的「关公」被台湾信徒奉为「恩主」,在亚洲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也相当盛行,华侨在海外从商者众多,因此对作为武财神的关公多加崇祀。

 

8岁当阳关陵亲密接触关老爷

朱正明生在湖北省当阳市,湖北是历史上与关公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区,湖北荆州是关羽镇守之地,关云长的故事在荆州无人不知,这位被后人信奉为「忠义仁勇诚信」化身的关圣大帝,是朱正明儿时的偶像。而关羽死后头颅葬于洛阳南门外,身体葬于当阳,「做人就要做关老爷这样顶天立地的大男人」,这一志愿在朱正明幼时,坐在母亲工作的茶馆裡听《三国演义》评书时就已埋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朱正明跟随父亲第一次走进当阳关陵。「穿过一重又一重殿堂,在中轴线的尽头有一个山丘一般的大墓,一条狭窄的墓道直通到墓室中央」,父亲牵着朱正明的手,慢慢进入墓室--在苍穹般的墓室顶上,悬着四根铁链,托着一个巨大的黑乎乎的棺木,四周有几口大缸,亮着忽闪忽闪的长明灯,庄重而神秘。那是8岁的朱正明与关老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被守墓人称为「走进关爷爷墓室的年龄最小胆子最大的孩子」,朱正明当时用左手食指在棺椁上轻轻抠了一下,感觉是坚硬如铁,后来回想,那应该是史书记载的金丝楠木。那次「亲密接触」后「文革」爆发,当阳人为了保护英雄的陵墓,堵塞了墓道,之后再也没有打开。这段经历后来被他在关帝文化盛会上分享,吸引了众多信奉关公文化的海外同胞争相与他的左手食指握手。

 

定信念寻访关帝庙人生目标

成年后的朱正明崇尚文艺、热爱摄影,对摄影的理解从「卡嚓定格」昇华到「用光画画」后,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他在1986年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主攻方向:立足中原,走遍中国,面向世界,以「中华关帝文化」为主题创作摄影、散文。

 

图:台湾中华关圣帝君弘道协会三任总会长吴朝煌(右二)、郭有智(右一)、陈展松(右三)与大陆文化学者朱正明紧紧握手

 

为寻访世界关帝文化,33年来,朱正明访遍中国内地,港澳台,远涉东亚、南亚、美洲、非洲、欧洲,结交了世界各地了解热爱关注关公文化的朋友。先后出版了《寻访三国故地》、《中国关帝文化寻踪》、《关公圣迹》、《世界关帝文化》等画册专著,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世界关帝文化摄影展」、「世界关帝圣像展览」。

朱正明称,走的路越远,对中华民族的情越浓,对关帝文化的缘越深,他总结道,关圣帝君,已成为中华民族「忠义仁勇诚信」的道德偶像,关帝文化,已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多年来,朱正明陪同海内外众多好友,在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新疆、西藏乃至海外捐款捐物,为全球关帝文化建设作贡献,如今,关帝文化已成为中华大地、港澳台地区对外交流的「中华文化品牌」。

 

华人先贤供关公寄思归根

 

图:“世界尽头”塔斯马尼亚女皇关帝庙供奉的关帝

 

2015年11月,朱正明在「世界尽头」澳洲最南端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维多利亚女皇博物馆发现了一座关帝庙,庙裡珍藏着华人早年淘金创业时的关帝庙香炉、楹联,匾额、木雕,更有端坐在金色神龛中的关老爷。赴大洋洲之前,朱正明了解到,远在南太平洋的新西兰还没有建立关帝庙,朱正明精选一尊关帝像赠送给新西兰湖北商业总会,祝福新西兰华人华侨四季平安,和谐发展。至此,朱正明「走遍五洲寻访传播关帝文化」的世界梦终于圆满。

寻访关帝庙的过程,让朱正明认识到关帝是海外华人先贤寄思归根所在南墨尔本的四邑会馆始建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该会馆整修一新,装饰金碧辉煌,堂内中轴为关帝神龛。在该关帝庙中堂右侧宴殿,安放着8,000多位华人牌位,是当年採金华工和各路华商在远离故土时,怀揣关帝香火赴澳洲淘金,即将离别人世之际,嘱咐子女把自己的牌位摆放在关帝庙。华人先贤将安眠于关帝身旁比作归于故土,生时追随关公忠义精神,死后依傍关帝慈善神灵,后人嘱託一再传承,朱正明驻足在林立灵牌前,潸然落泪。

在中国内地、港澳台、海外各地有数以万计的关帝殿堂,仅台湾就有600多座。随着关帝文化的传播,世界各地由关帝文化发起的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每年初夏和金秋时节,中国内地举办声势浩大的关公文化节或国际朝圣大典、关公文化论坛,以联络海内外华人情感,促进当地经济文化振兴社会和谐。

1989年金秋,时任当阳任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台办主任的朱正明作为负责人接待了由台湾台中圣寿宫主持张子清率领的朝拜团。朱正明回忆,20馀人在从当阳古城驶向关帝陵的大巴车上,齐声唱起《恩主公救世感恩歌》,在为关帝诵读祝词时,张子清主持和多位朱已记不清姓名的台湾朋友,凝望着关帝圣像,两眼禽满泪水。台湾同胞虔诚的朝圣场面,令朱正明肃然起敬。「台湾同胞对关帝文化的认同度相高」,2016年5月,朱正明赴台湾一周寻访考察;10月,再入台半月,寻访了台湾地区20馀个关帝庙。在台北,朱正明向王金平先生赠送他的专著《走遍天下访关圣》,王金平说:「关公精神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恢复非洲大陆第一家关帝庙

 

图:朱正明在非洲加纳向当地学生赠送关公唐卡,推广关帝文化。


1988年成为中国国家摄影师的朱正明以摄影师视角,定格了关公像在全世界各地的剪影。越南首府、韩国首尔、日本横滨、泰国曼谷、美国旧金山、纽约、非洲毛里求斯、莫桑比克......每到访一处因关帝文化交流增添的亲切感和一次次新发现鼓励着朱正明继续前行,不仅传播关帝文化,也为关帝文化的研究增添了详实的实地史料。他在进入非洲莫桑比克国家博物馆地下室时,发现了一座清代时期的关帝庙神龛,经过多次交涉,关老爷在莫桑比克国家艺术馆静静端坐了36年以后,在2011年夏天,由当地政府归还给了华侨协会,慈善威严的关老爷,在当地华人和黑人朋友的簇拥下,在轰隆的鞭炮声中,重新回到了马普托关帝庙!在非洲大陆的广袤土地上,又点燃了神圣温馨的「忠义」香火!

21世纪初,朱正明先后七次走进非洲,到访10多个非洲国家,在非洲获得关帝文化的信息令他异常兴奋。南非中部的金伯利有一家关帝庙;离非洲大陆不远的马达加斯加有两座关帝庙,与中华会馆建在一起。2013年10月,中国驻塞舌尔大使馆与塞舌尔华人联合会举办仪式,筹资重建关帝庙,时任大使的史忠俊在募捐仪式上称,关帝庙是凝聚塞舌尔华人社会的纽带,关帝庙的一梁一柱、一砖一瓦都见证过华社的兴盛,镌刻着华人的时代以重建关帝庙是重筑华人社会的辉煌,是每一个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促成重建世界最高关帝庙

 

图: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关帝庙铜瓦之上,捐资方渖阳德源集团崔玉晶董事长(右四)和建设者们一片欢腾。 袁藏 摄

 

与史忠俊大使的想法不谋而合,朱正明为珠穆朗玛峰上的关帝庙重建工作奔走多年。1995年,朱正明着手出版《中国关帝文化寻踪》大型画册,可画册未曾添一处西藏地区的关帝踪迹,朱正明决定飞往雪域高地寻个究竟。

在拉萨城内的巴玛热山上坐落着红牆绿瓦的关帝大庙,让朱正明大为震惊的是,这座始建于清朝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的圣城关帝大庙内竟然没有关老爷像!朱正明当即拿出两个月的薪水捐给庙裡,并写下《捐赠书》号召海内外朋友捐赠修复拉萨关帝庙。再后来,由朱正明主笔的《飞越喜马拉雅》、《在青藏高原寻访关帝文化》等文章引起海内外关注,几年后国家拨款数百万元,动工修复拉萨关帝庙。

2009年,朱正明为寻找世界最高关帝庙遗址再次入藏,在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和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的帮助下,2013年重建珠穆朗玛峰关帝庙的红头文件下发,于西藏定日县岗嘎山头的世界最高关帝庙重建工作启动。中间几多辛酸难以概述,朱正明的坚持,是珠穆朗玛峰关帝庙这一藏汉多民族共同抵御外侵见证、当时达赖、班禅两大宗教领袖团结象徵、西藏崭新名片重筑的关键。

 

亲朋相助 推广关帝文化

 

图:朱正明近照

 

朱正明父子乘直升机航拍南太平洋十二门徒

 

朱正明「锺情关公文化」广为人知,到访香港十馀次的朱正明在朋友的帮助下,发现1,100多平方公里的香港遍佈多处关帝庙,包括有着120年历史,位于九龙深水埗海滩街与界限街交接的深水埗武帝庙,沙头角南涌协天宫,莲麻坑关帝宫,在荔枝窝、大埔樟树滩、荃湾、长洲、元朗等地都有关帝像。朱正明的好友、香港大明集团董明光更慷慨捐助逾2亿港币,初步选址在元朗兴建一座全港最大的关帝庙。

朱正明的儿子朱墨在新加坡求学期间,专程在新加坡当地寻访关帝庙,拍照传给父亲。朱正明希望关公文化能得以传承,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儿子朱墨对关公文化产生浓厚兴趣。2007年早春,「世界关公文化网」(www.guangong.hk)上线,朱墨作为网站编辑协助朱正明搜罗更新全球关帝文化大事件。

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关帝庙建筑令朱正明神往,2017年朱正明将再次前往非洲塞舌尔、马达加斯加、印度洋西北留尼旺、美洲古巴寻访。10月将出席在夏威夷举办的全球关帝文化盛会、在印尼召开的来自100馀国世界关氏宗亲总年会。每到访一处,朱正明就会赠送自己所著的《走遍天下访关圣》,通过海内外朋友将关公文化传递,朱正明自费将该书邮寄给台湾、内地各大省级图书馆和高校,希望关帝文化能在后世的文字传记中仍有流传。